壮剧《冯子材》登上新年戏曲晚会舞台
壮剧《冯子材》第一场《探关》剧照
南国早报记者 龚文颖 刘豫
壮剧《冯子材》最近捷报频传,继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后,还在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亮相,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近千名各界群众演出。这也是广西壮剧第一次登上新年戏曲晚会舞台
镇南关大捷写入壮剧
镇南关大捷,可谓中国近代史上战胜列强的一次重要军事胜利。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带领清军将士,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有道是:“长墙一战敌胆慑,龙州拓地贼气竭。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
经历抗法、抗美、革命战争的洗礼,广西守土有责,肩负巩固边关的历史重任,继承了优秀的革命文化传统。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就是基于这个历史背景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展现壮家儿女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决心和勇气。
从2015年开排以来,《冯子材》就在剧本、唱腔、舞蹈、舞美等方面进行反复修改,创作和演员团队还赴古战场采风,以更好地塑造人物角色。最终成型的大戏,分为《闯关》《受命》《闯寨》《点兵》《出征》《驰援》《血战》《祭墙》八场,画卷宏大,悲壮感人。剧中的壮寨布局、壮族民族服饰、巫师祭祀仪式,以及傩面舞、壮家兵器等民族文化元素,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
九零后“冯子材”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饰演冯子材的演员是广西戏剧院京剧团的九零后青年演员李森。
李森一米八几的个头,唱念做打俱佳,穿上战袍高大威武,十分适合冯子材的英雄形象。但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演70多岁的老将吗?
年轻的“冯子材”确实感到了战场之外的压力——“语言关”就是拦路虎,他说普通话长大,而壮剧的对白、唱段全都用桂柳话来表演。“老年味”的体现也是困难,苍老的身躯、落寞的背影、悲凉的唱腔如何展现,也要大费功夫。
在朋友们“口音很臭青”的取笑声中,李森开始日复一日地练习桂柳话;同时经常观察和模仿身边老人的动作、对孙儿宠溺的表情。他每次排练都要刻意弓着腰,演出时还要穿上好几十斤的战袍盔甲,虽然威武潇洒,但又演又舞,非常消耗体力,演出时腰常常抽筋,演完更像蒸了场桑拿。
饰演冯子材身边老亲兵“九命猫”的,是广西壮剧剧团团长唐红友。为了演好这一角色,唐红友也动了不少脑筋,他从唱腔上进行了特别设计——“九命猫”是壮族人,在唱腔中运用壮民族原生态曲调,并用壮语演唱,人物的鲜明个性一跃而出。
3分钟表演,13次改动
大刀舞是壮剧《冯子材》当中的一场经典舞蹈选段,表现的是冯子材带领壮家儿女奋勇抗敌的战争场面。广西壮剧团的青年演员们站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在2017年戏曲晚会上为观众表演的,正是这一段精彩舞蹈。
如何在短短3分钟的节目时间里,既要把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又要让人物角色个性鲜明,同时还要兼顾舞台效果,突出壮剧特色呢?唐红友坦言,早在2016年下半年,晚会导演组对全国范围内的戏曲类节目进行选拔时,广西壮剧团就开始改编大刀舞选段,先后改了四稿。当这个节目总算从视频海选一路“杀”到了北京,接受节目组审查时,又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接受了9次改动。
改编之前,大刀舞选段呈现的是较纯粹的舞蹈效果;改编后,主创为舞蹈加入了广西特色——铜鼓元素。在音乐方面,使用马骨胡、丁锣、芒锣等具有鲜明壮剧戏曲特色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舞蹈动作上也添加了如花山壁画等带有壮族风情的表演,再融合壮剧身段,使得表演更具韵味。
面对如此繁重的演出任务,演员们的压力可想而知。1月9日,唐红友向记者回忆起在北京“备战”戏曲晚会的经历,依然很感慨:“当时进京接受审查的节目不少,最终被淘汰的也很多。常常是今天还在一个排练场练功的剧团,第二天就收拾包袱回家了;角色换了个演员重新排也不鲜见。”
但广西壮剧团的演员们闯过重重难关,让《冯子材》的节目走到了最后,成为当晚站上舞台的14个节目之一,获得了接受全国观众“审查”的资格。据介绍,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已于元旦期间在央视一套、三套、四套、十一套播出,想一睹壮剧风采的观众,可以在网上观看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