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冯子材》的幕后故事
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剧情简介
清光绪年间,国弱民穷,内忧外患。西方列强,觊觎华夏,虎视眈眈。1884年,法国侵略军在主帅尼格里指挥下,悍然对我国广西镇南关发动攻击。时任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致使镇南关被毁,并被法军插上“中国广西南大门不复存在矣”的耻辱性木牌。
早已解甲退隐、年届七十的原提督冯子材临危受命,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前敌元帅。他带领跟随他几十年的老亲兵“九命猫”亲赴前线,勘察军情。冯子材冒险闯入凤凰寨,说服壮族女首领青凤联手共抗强敌。同时他将冯家子弟兵“萃营”布防于最前线,并身先士卒,抬棺上阵,表示以身许国的决心。众将士在冯老将军的感召下,与气势汹汹的法军展开了生死搏杀……
由冯子材指挥的镇南关之战,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唯一的一场胜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法开战以来的战争形势,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该剧以特色鲜明的壮剧艺术表现形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民族英雄冯子材以国家社稷为重,誓死保卫祖国河山的英雄壮举,讴歌了广西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壮剧《冯子材》于2015年开始创作,2015年下半年开排,这一过程凝聚了广西戏剧院全体成员的汗水和心血。该剧自公演以来就以恢宏的气势、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赢得观众的称赞,但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其创作排练的过程充满了酸甜苦辣。
边改边排,不断打磨提升剧本
为了使剧本更贴合戏曲的演绎方式,广西戏剧院和总导演熊源伟专门邀请了曾获得曹禺剧本奖的郑瑞林对剧本进行了演出本改编。郑瑞林接到原始剧本时已经是2015年的9月,按照时间表,《冯子材》演职人员已经陆续进入剧团排练。在时间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演出本改编与排练是同时进行的,改一幕便排一幕,直到9月底最终完成演出本改编工作。
而自该剧首演至今,剧本共经历了4次较大的修改。其中在最后一幕“祭墙”中,冯子材的唱段几乎全部重新创作,改动后的唱词思想性更强,寄托了冯子材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的忧虑和希望。而最后一句唱词也从“我辈如斯寄来者,来日也敢补天裂!”变成了“我辈如斯寄来者,来日可敢补天裂?”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郑瑞林借冯子材之口叩问当代热血男儿可还流淌着中华民族曾经沸腾的热血,先辈的精神是否还在传承。
李森练桂柳话吃足苦头
饰演冯子材的演员是广西戏剧院的青年演员李森,《冯子材》是他第一次担任广西原创戏剧的男一号。为了配合冯子材清装戏的扮相,李森特意剃了光头。从小说普通话长大的李森为了练一口流利的桂柳话也颇费了一番苦心。除了跟老师和朋友学习外,平日里,他还坚持用蹩脚的桂柳话进行日常交流,甚至闹出不少笑话。另一方面,壮剧与京剧的不同唱腔也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唱京剧用的是左嗓,而唱壮剧用的是本嗓,为了抠李森的唱腔,该剧的导演、作曲、原广西戏剧院的书记杨步云,广西戏剧院壮剧团团长唐红友以及广西戏剧院壮剧老戏骨、曾饰演过冯子材一角的黄力勤等轮流指导李森。平时休息的时候,李森也不忘拿着老师示范的录音反复练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台上的李森操着一口标准的壮剧唱腔,几乎无可挑剔。
哈丹为练武戏忍伤上阵
剧中壮族女首领青凤巾帼不让须眉,讲义气,有谋略,是十分出彩的人物。其扮演者哈丹是壮剧团的当家花旦,她在台前幕后也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哈丹以往的演出均以青衣、花旦为主,而青凤这个角色在戏中却有不少武戏。两个小时的武戏下来,对哈丹而言是个挑战。为了保证充沛的体力,尤其是在最后一幕——武打场面非常精彩的诱敌大战法军戏中还能展现深厚的戏曲功底,哈丹在排练期间每天都抽空专门锻炼自己的心肺功能和体力。为了在舞台上更真实精彩地展现武戏,哈丹一遍遍尝试不同的武打方式和各种技巧,总共拟定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武打场面。长期的技巧练习让她的手脚关节和韧带都受到损伤,医生甚至明令她卧床休息,但哈丹为了不耽误排练进度,依然咬牙坚持,没向导演请过一天假。在第九届广西剧展中,她凭借饰演青凤一角获得了桂花优秀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