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民歌湖畔开演

19.04.2018  15:22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赖有光    摄)

戏曲快闪,全民齐嗨

趣味横生斗竹马

会鼓迎宾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  陈蕾)风光旖旎的民歌湖畔,以壮乡歌圩文化为主题的各色活动依湖而设,绘就了一幅环湖风情画卷。昨日,南宁市2018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在南宁民歌湖畔盛大举行。活动通过展演与体验的结合,台上与台下的互动,着力展现歌节文化的色彩斑斓和各地非遗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让市民游客尽情享受春天怡人的美景和浓浓的节日气息。

  上午9时,穿着节日盛装的壮乡百姓吹起欢快的芦笙,敲响雄壮的马山会鼓,唱起嘹亮的壮族山歌,迎接八方宾客前来共庆民族盛会。穿过热情好客的迎宾区,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俗大闹场”迎面而来,游彩架、花婆送福、彩凤、壮族骆垌舞等传统民俗项目和打陀螺、抛绣球、板鞋竞技、跳竹竿等传统体育项目,让市民游客零距离体验壮族传统文化魅力。

  正当市民、游客兴致高昂地沉浸于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魅力之时,百名山歌手带着一群小山歌手登上民歌湖水上舞台,以一首《歌潮涌动  三月三》开启了这场欢乐壮乡节日盛典。演员们拨动古老又撩人的天琴琴弦,唱起堪称天籁的壮族山歌,述说壮族热情好客的传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开幕式演出还通过《拉木歌》《赶圩归来啊哩哩》《采茶歌》等优秀文艺节目,展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精彩的开幕式演出之外,活动主办方还精心编排了两场大型民族文艺汇演,可谓从早唱到晚。其中非遗专场汇集了壮族骆垌舞、壮族打扁担、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八音等最具壮乡风情的歌舞,让人感受到壮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歌专场则邀请到内蒙古阿拉善的民歌手,两地演员载歌载舞共同演绎具有广西元素的经典节目。

  贯穿全天的民族文化汇演为市民游客献上浓郁壮乡风情的视听盛宴,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则为众人打开了解壮乡文化的窗口。这里有南宁老友粉、壮族五色糯米饭、横县大粽等40种各地非遗传统美食等着食客大快朵颐,还有让人惊叹的北海贝雕、南宁点米成画、钦州坭兴陶、大罗毛笔等各地非遗手工艺精品;更有来自壮乡各地的壮、苗、汉等民族的百名绣娘现场展示刺绣技艺。

  文化体验活动还特别设置了传统三月三(上巳节)体验区,以历史风俗画卷的形式,展示周代的祓禊、汉魏的山水清音、唐代的丽人游春、宋元的投壶、明清系带祈福等各个历史时期典型的民俗活动。此外,活动还创造性地融入时尚创意元素,例如设置了别具壮族特色的百人相亲会,以及由南宁市民及各大高校学子参与的创意集市,让传统文化“老树发新枝”。活动现场还有身穿蓝靛壮服的男女歌手以流动快闪的方式,表现壮族在生活中相亲、交际、问候、赠礼等对歌时的场景,随时即兴地制造惊喜的快乐节日气氛,让市民游客感受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的青春气息。

   【民俗宝典】

  绣球原为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后逐渐演变成壮乡人民的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广西绣球制作流程主要是浆布,裁剪、绘图、刺绣、缝合成球瓣,填充、拼缝成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图案,如梅、兰、菊、竹、燕、龙、凤等。

   ■现场花絮

  最抢眼

  少年郎演绎古老舞蹈

  在“民俗大闹场”区域,壮族骆垌舞令人眼前一亮,因为其他传统民俗项目的表演者大多年纪较长,演绎骆垌舞的则是一群十多岁的少年。

  壮族骆垌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源于师公舞,距今已有逾千年历史。“骆垌”为壮语,即假面具,只见身着壮族传统服饰的少年头戴彩色面具,透过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再现骆越古国将士胜仗归来的庆祝场面,博得游客的阵阵掌声。

  表演结束,摘下面具的少年露出稚嫩的面庞,他们均来自一所壮族聚居区的村级小学——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校长黄彦安自豪地说,学校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一场自己的壮族文化传承活动节,还建立了壮族歌圩传承基地,源远流长的壮民族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最精致

  母女穿针引线秀技艺

  当热闹的民族歌舞和精彩的民俗表演轮番上演之时,百名绣娘正安坐在民歌湖畔一隅,纤纤素手以针为笔,以线为色,在绸缎棉麻上绘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壮绣运用多种刺绣技法,相对于机器刺绣,壮族刺绣图案更精美,更有立体感。

  “妈妈,这个圆形的图案是从这里下针吗?”12岁的韦燕茹是当天的壮绣展示者中年纪最小的绣娘,她举起绣了一半的作品向妈妈黄美枝请教。黄美枝是马山壮美坊的绣娘,耳濡目染之下,韦燕茹也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指尖艺术。

  尽管学习壮绣的时间只有几个月,韦燕茹却已经能够独自完成简单的图案,而她也成为昨天最受欢迎的小老师,毫不怯场地向游客讲解刺绣的绣法、纹案、意蕴。游客在现场体验刺绣的过程中爱上了具有壮族传统特色的美丽纹饰。

编辑:赵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