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壮族三月三”:文旅融合大道上的明珠 ——广西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节庆品牌
4月4日,“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主会场。 粟 俊 摄
4月7日,“壮族三月三”非遗展演《傩面舞》。粟 俊 摄
4月4日,“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中的壮族“欧贵”婚俗表演。宾 阳 摄
又是一年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歌飞扬。
事实上,在春暖花开的3月,大美广西不止“歌飞扬”:繁花烟雨、渔舟唱晚、黄金海岸,如画仙境诗意盎然;抢花炮、抛绣球、舞龙狮,民俗活动激情四射;旅游大优惠、文化大交流、赛事大串联等精彩纷呈。
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壮族三月三”已成为壮乡各族人民的狂欢节、八方游客心神向往的黄金季、行业探索创新的璀璨明珠。
● 融合之美 ●
“多谢了,多谢四方好乡亲,我今有了好茶饭呐,还有山歌敬亲人。”4月4日,2019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会场活动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水系舞台、塔楼、风雨桥、民族歌舞、民俗展示、美食长廊……玩的、吃的、看的、互动体验的,可谓应有尽有。活动现场人如潮、歌如海、舞翩跹,成了欢乐的海洋。
今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时间为3月25日至4月25日,包括“桂风壮韵浓”“民族体育炫”“相约游广西”“e网喜乐购”“和谐在八桂”五大板块,广西在自治区与地市层面同期举办近千项活动,涵盖文化、旅游、体育、经贸等多个领域,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延续往届办节的开放性,今年“壮族三月三”活动期间,广西全区对粤、湘、川、滇等九省区和港澳台地区游客推出门票、交通优惠措施。在活动方面,今年“壮族三月三”邀请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民众和留学生参与;桂林“民族体育炫”活动举办了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大赛;“壮族三月三·长寿文化狮城行”活动走进新加坡,吸引新加坡政界人士和民众广泛参加;“2019壮族三月三·青春正欢唱”主题展演在越南河内大学举办,越南青年深刻感受到“壮族三月三”的节日氛围。为推进“壮族三月三”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广西各中小学纷纷举办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
“广西‘壮族三月三’已成为民族节庆文化和旅游结合的典范。”中南大学教授周刚志认为,今后可积极利用“文化IP”的影响力,融合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创意产品,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赖富强表示,近年来,广西立足民族、历史、红色、边关、海洋、山水、生态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对接点,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思想、机构、职能、资源、产业、市场、服务、对外推广交流等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取得了较好成效。
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可以走向“远方”,旅游也会更有“诗意”。在现代社会,从浅层观光到深度文化体验,从简单看风景到领略厚重历史文化内涵,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求“诗”与“远方”深度融合。一段时间以来,广西相继推出广西智慧旅游、一部手机游广西等项目,打造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等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品牌,“文化+”“旅游+”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效益明显。同时,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其影响力逐渐扩大,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彰显。深入挖掘、弘扬、发展“壮族三月三”文化,对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 历史之重 ●
“这里的石头会唱歌,这里的河水长又长。”正如壮族山歌里常常唱到的,“壮族三月三”就是一条支系发达的历史文化之河,源远流长。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在这一天聚集街头欢歌、会聚江边饮宴。清《粤西丛载》这样记载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盛况:“宾州(今宾阳、上林一带)罗奉岭,去城七里,春秋二社,士女毕集。男女未婚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配偶。各以所执扇帕相博,谓之博扇。归日,父母即与成礼。”
根据广西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由于壮族等先民在上古时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人们通过易于掌握、便于记忆的韵律结构和歌唱形式,并按照约定俗成的聚会惯例及活动仪规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民族文化知识。歌圩发展到后来,不仅是青年男女唱歌传情、结缘的活动,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演壮剧、舞龙舞狮、斗牛、斗彩蛋等文体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壮族三月三”歌圩活动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广西各地城镇居民逐步开展一系列“壮族三月三”山歌特色对唱活动。
1980年4月17日,都安瑶族自治县都阳公社的壮族群众率先恢复了传统的“壮族三月三”歌圩活动,各地群众纷纷参与,盛况空前。
1984年,广西开始筹备“壮族三月三”歌节,当年4月3日,第一届“壮族三月三”歌节在南宁市人民公园隆重举行,来自南宁、百色等地的482名歌手以及5000多名群众参加了活动。当年,邮政部门为此发行了纪念日戳卡,如今已成为集邮界珍品。此后,“壮族三月三”歌节陆续在桂林、柳州等地举办,最后落户南宁,成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前身。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把“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首次设为全区公众假日,同年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广西全区12个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每年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2018年“壮族三月三”5天时间内,广西共接待游客1635.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26.46亿元。
● 品牌之路 ●
今年4月2日,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南宁召开。研讨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打造“壮族三月三”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展开交流和讨论。
如何运用丰富活动扩大适游期,增强“壮族三月三”的品牌效应?广西大学教授刘民坤提出打造“壮族三月三”节庆品牌的同心圆发展模式。他认为,让文化唱主角,必须在提升歌圩文化的适应性和巧借平台打造品牌上创新,要提高民众参与性、增强民众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文化和创意是旅游最核心、最鲜活的要素,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生产价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认为,要加强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搭建好文旅融合平台。
广州大学教授朱竑认为,应该在地缘优势转化为国际旅游协作发展优势上下功夫。他以美国硅谷的微软博物馆等为例,建议建立相关博物馆,把地方历史、生活方式转化为旅游项目。“打造广西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把握地方性与差异性,在于核心文化和旅游空间的有效融合。”朱竑说。
不少学者建议打造广西节庆文化旅游品牌,实现传统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数字化建设,实施好广西智慧旅游和“一部手机游广西”等工程,注重“文化+”“旅游+”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激活文化创意,打造民族节庆文化的典范,促进区域文化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提高文化旅游企业竞争力,扩张节庆消费影响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吕洁表示,在壮乡各族群众心中,“壮族三月三”的重要地位不亚于春节。今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下,广西各部门将不断加大对“壮族三月三”的文化规划、市场开发、产业发展、现场推广的融合创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