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汶川大地震让大熊猫不再去坡度较大山沟
一项历时近7年、有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对大熊猫生境选择影响的科研项目,最新公布了其相关成果。科研表明,大地震对大熊猫野外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限,但却让大熊猫在进行生境选择时行为“变得小心”,不再去坡度较大的山沟。
大熊猫分布在四川西部、陕西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部分山地。位于甘肃省南部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该保护区也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
2008年地震发生后不久,在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资助下,该保护区开始了大地震对大熊猫生境选择影响及对策的科研项目,以掌握大熊猫适应地震影响,为地震后大熊猫保护提供对策建议。
生境选择是指野生动物在野外生活时选择栖息环境的行为。该项目首席研究员、白水江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杨文赟介绍,保护区管理局前期在野外采集了389个大熊猫栖息地生境因子,其中有240个确定为大熊猫生境选择点,每个生境点记录海拔、部位、坡形、郁闭度、竹种、水源等18项因素。
在项目科研后期,杨文赟团队将这些因素与地震前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时甘肃省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地震对于大熊猫野外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大熊猫的主食竹子生长状况在地震前后没明显变化。
但地震对大熊猫的生境选择行为的影响却较为明显,与地震前相比,在震后大熊猫生境选择中,坡向、郁闭度不再作为大熊猫选择的主要因子。杨文赟将此形象地比喻为,地震让大熊猫生境选择行为“变得小心”。“和人一样,在经历过大地震之后,大熊猫不再去坡度较大的山沟,在吃竹子时也会选择视野范围较好的竹林。”
今年2月底公布的中国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中,甘肃省大熊猫数量共有132只,和第三次调查结果相比数量增加明显。其中,甘肃省90%的大熊猫分布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屠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