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寻找理想国

11.05.2015  17:17

  位于云南省西部的大理市依山傍水,宜居的气候、远久的历史、多样化的民族符号、“洋人”留下的嬉皮士文化等,都让这里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近几年,大理越来越“著名”了,去大理买房、去大理定居,一时间成为了大城市文人圈里的风尚。自此,大理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了阳光、自由、宜居的代名词,媒体、开发商、游客各类人群蜂拥而至,而大理,也在这样的风尚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平静,正在成为大城市的一块“文化飞地”,也正在形成一个山水间的“名利场”。是什么让大理如此吸引眼球,那里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我们邀请过去十年来持续关注大理的资深作者和常驻本地的摄影师为我们带回来第一线的最新报道。

  站在苍山上,向洱海方向望去,整个大理被一片绿色的田野所包围,与洱海泛漾的水光相应和,润泽着满目乡野风貌。按社会学家梁永佳的考证,从苍山到洱海分三种地形:山脚、平坝、海边,平坝代表福气,山脚和海边代表可怜。从古至今,无数人沿着茶马古道来到大理,自然的形胜和独特的白族文化使它成为理想国的代名词,在许多人的笔下它是一片犹如桃花源般的净土。摄影/赵渝

  云南的大理近些年来正在发生神奇的变化,在人们的印象中,大理指的是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治中心的下关镇,以及作为旅游中心的大理古城。而现在,原来在苍山洱海间的条状大理,正在被环绕着洱海的圈形大理所替代,这一切变化都是外来移民带来的。他们的到来,改变了大理的范围和重心,形成我们本文所指的、环洱海的“大理”。

  外来移民并非大理的新鲜事,自然环境的形胜和本土白族文化的独特性,使大理成为桃花源、理想国的代名词,一直吸引着外来游客——早在明代,路过此地的著名地理学家王士性就给了大理至高的赞誉:“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唯大理得之……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余行海内遍矣,唯醉于是,欲作菟裘,弃人间而居之。”而发生在最近十年内的移民潮,是大理几次移民潮中声势最为浩大、(目前看来)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摄影师、探险者、歌手、诗人、环保者……在周游世界之后,纷纷选择定居大理。

  他们这样形容大理:“这里就像一个小纽约,不是外形,而是内在气氛”;“这里远离社会体制,呈现了很自由的状态”;“除了苍山洱海,这里有一群有意思的人,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朋友”……然而,在民间人士以个体身份自主迁往大理之后,商业的集团势力也接踵而至,无数房地产商和商业集团蜂拥而来,正在制造一个过度商业化的大理。人们关于大理理想国的幻梦是否要破灭了?

  大理古城:外来移民的新危机

  出下关机场,沿洱海环海公路两旁的房地产广告牌上充满了“传奇”、“山水”、“海景”这类诱人的词语。抬眼就望得见青黛色的苍山,与洱海相依。这里自古就是宜居之地,先后孕育了南诏与大理的独特文明,并形成今天白族居住地的核心文化圈。元明以后,大理一带纳入华夏版图,但依然保持了独有的文化信仰体系和乡土中国的特色……近些年来,随着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大理渐渐成为国内移民热点之一。《纽约时报》在2013年末的一篇文章中,报道大理成为中国大陆“气候难民”的避难地。凑巧,在我抵达大理的十来天里,在内陆突然出现了一场蔓延长江中下游的雾霾,范围之广、浓重如梦魇,前所未见——这提醒人们关于城市生活的美好幻梦破灭了——“逃离城市”与“有品质的居住”再度成为时代的主题。

  由居住在大理的艺术家叶永青主持的“大理下午茶”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议题。大理文化实际上是本地人与新移民共同完成的,叶永青说:“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慢慢获得了对当地文化知识的影响,也看到了问题所在,也参与到改变和实践中。一拨一拨的新移民来到大理,参与并改变着大理城的生态、文化和样貌,而大理人也在这种交流与融汇中,学会了制作意面、披萨、蛋糕……”

  参与大理下午茶会的多半是新移民,他们首先开始质问,自己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大理人”,并试图在他们之间找到一种一致的价值观或认同感——这样的发问并非空穴来风。2013年,大理古城人民路上连续发生的毁约事件,激发了新移民身份的危机。更有钱的人来到大理,打破了相对稳定发展的居住与商业生态。房价被炒到天价,一下子七八倍乃至近十倍的涨额令租客难以承受。然而这并非一个地域化的议题,而是一个中国进程的普遍问题。房地产的火爆使环洱海一线脆弱的自然与人文生态面临许多问题。然而开发还在继续,由于利益的驱使,城镇化政策正在快速推进,机场附近的新楼盘热卖中,国际七星级酒店、全球顶尖度假村与七个高尔夫球场将入驻苍山洱海,这就像是一场大卫与巨人歌利亚之间的对抗。

  大理——这个理想国还会持续多久?……(撰文/高晓涛 更多内容请详见《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