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鱼”剧情反转打了谁的脸

22.02.2016  13:08

  ■苑广阔

  记者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政府了解到,松北区“天价鱼”事件专项调查组已完成对相关问题的调查,认定这是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做出吊销涉事饭店营业执照,对店主罚款50万元等处罚决定,同时启动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问责程序。(详见今日本报15版)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从曝光至今,剧情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一再反转,现在才算是基本上告一段落。如果这是一部影视剧的话,这样的剧情反转自然会得到观众的欣赏,但是作为一起社会事件,剧情反转背后所揭示的问题,却只能令人担忧,引人警醒。而且从去年的青岛“天价虾”到今年的哈尔滨“天价鱼”,说明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并没有学会从他人的遭遇中吸取教训,而非要自己摔个大跟头、吃个大苦头才行。

  “天价鱼”刚开始只是一起普通的消费纠纷,根本称不上是一起事件,如果当地能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予以处理对待,那么它既不会演变为一起全国性的舆论事件,也不会对当地政府部门、旅游形象带来多么大的损失。可惜的是,现在这一切都只是假设了,正是因为当地有关部门在处理过程中敷衍塞责,企图蒙混过关,甚至存在刻意袒护当地商家的嫌疑,才导致事件愈演愈烈,最终变得无法收拾。

  事件被消费者曝光以后,当地成立的事件调查组放着商家可能存在的缺斤短两问题不管不顾,却和商家站在同一个阵营里,一唱一和地表示商家已经明码标价,不存在违规问题。正是这样的初步调查结论,才引发了当事消费者和全国网友的强烈关注与质疑。不管是青岛的“天价虾”事件还是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事后都被公众指责当地政府的危机公关存在严重问题,但在我看来,最好的危机公关就是尊重事实,及时、快速地秉公处理,至于技巧、手段等倒在其次。

  但是两起事件发生地的地方政府,恰恰是既不尊重客观事实,又不能秉公处理,反而坐视事件情节一再出现反转,事件的真相也只是在舆论的推动之下挤牙膏式地呈现。殊不知,事件情节每反转一次,地方政府就被打脸一次,公共形象就减损一分;真相多拖延一天,地方政府公信力就多被质疑一天。地方政府这种形象和公信力上的无形损失,其代价要远远大于“天价虾”“天价鱼”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

  现在,围绕“天价鱼”商家身上所暴露的诸多问题,连带着当地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进入调查和问责程序,针对商家的“罚单”也已经开了出来,多少算是给了当事消费者和公众一个交代。但是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从事件中吸取教训,不能改进工作和服务理念,那么距离下一次“被打脸”,并不会太遥远。

编辑:周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