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

13.05.2019  11:12
分享到:

央行近日宣布,5月15日开始,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约有1000家县域农商行可享受该项优惠政策,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可用于发放民营、小微企业贷款。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近年金融宏观调控的常用工具。去年,央行就实施了4次定向降准措施,今年初又全面降准一个百分点。这些举措对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此次降准的“”没有那么宽,仅从量上看,动作也没有以往大,但其中的政策内涵却有许多值得咀嚼之处。

这次降准不一般,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意图不变,精准味道更浓。

定向降准市场已很熟悉,但这次“”得更为精准。相比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与民营、小微企业往往贴得更近。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绝大多数是服务县域的中小金融机构,扎根基层,服务普惠金融。对这些接“地气”的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更直接地增加小微金融供给;而作为支农支小的主力军,发挥好县域农商行的作用,也有助于填补金融尚未覆盖的空白地带。

此次降准聚焦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在其他县级行政区域设有分支机构但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其资金流向也用于发放民营、小微企业贷款。虽然只涉及部分银行,释放的资金规模并不算多,但却有望四两拨千斤,“”降准发挥大作用。正如某农商行负责人所说,这部分资金有利于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县域农商行与当地经济共生共荣,在企业经营遇到资金瓶颈的情况下,一定程度让利给企业是银行可以且应该做的。

这次降准不一般,准备金率制度基本框架浮出水面,改革味道更浓。

与以往的降准举措相比,此次定向降准的一大看点是,着眼于建立政策框架,成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用改革的办法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信贷资金配置。制度是管长远的。从普遍降准,到定向降准,再到近期有关准备金率框架的建立,可以看出,突出改革、完善制度是金融政策的一大发力方向。这次定向降准,不仅是政策的变化,也是在制度层面迈出的关键一步,将从机制上更有力支持中小银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

改革的成效如何理解?简言之,档次简并,制度框架更清晰。之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大体有三个基准档,其中农信社等执行较低一档的存款准备金率,部分农商行执行与股份制银行相同的中间档存款准备金率,另一部分农商行则执行略低于中间档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其中,存在一些划分不够精简的情况。经过调整后,服务县域的农商行标准真正明确,符合条件的农商行均可与农信社并档,执行相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而简并了存款准备金率档次。由此,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将形成更加清晰简明的框架。

不只是档次划分更清晰,在三个基准档次的基础上还有两项优惠,享受优惠后,金融机构实际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要比基准档更低一些。这样的制度框架,兼顾了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小微企业。此次进一步梳理“三档两优”框架,更加简化了政策体系,对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更明确,操作性更强。

从这次降准中,我们看到正在“进行时”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期待,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个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逐步形成,将会使更多企业受益,让金融供给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