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贝娜去世,媒体背上“秃鹫”骂名?
1月16日,歌手姚贝娜去世让人震惊。出人意料的是,事件之外,又出现了另一个舆论漩涡。 一名新闻系学生,以“掀起你的头盖骨”为名发表文章声讨等在手术室外的记者为“秃鹫”,“他们在等她死”;后来,多名网友发表文章,或反对,或支持。漩涡逐渐扩大,网上观点分为两派,泾渭分明,针锋相对,言语火爆,不过,也有人呼吁停止纷争,“我们都应该宽容一点”。(1月18日《现代快报》)
就该回敬“法庭见”
一些媒体为了采访到独家新闻,为了让新闻更能迎合读者趣味,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大探他人隐私,在人伤口上撒盐。如周克华被击毙后,有记者马上去告诉周克华母亲其儿子被击毙的消息,并将周母听到消息后震惊的反应详细记述。这与化装偷拍姚遗体的事情一样,都有违了新闻伦理,有悖人性,与姚贝娜捐献眼角膜的善举大相径庭,形成极大反差。
姚贝娜去天堂唱歌了,但其身后仍然喧哗不断。媒体与医者消费姚贝娜,让逝者不得安宁,让逝者家属受到二次伤害,透支的是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在我们为姚贝娜捐献眼角膜感动之后,却又像吞了苍蝇一样,为媒体无底线的行为感到震惊与羞惭。
对于这样的媒体,不应止于道德谴责,姚贝娜所属公司及经纪人要与消费姚贝娜的媒体“法庭见”的怒斥,就值得点赞。在法治时代,正应该对于这种无耻无赖行为宣战,但不是像对方一样使用下三滥手段,而是通过走法律渠道维权以回敬。如此才能让人人都变得守法而不会侵犯他人权益,才能真正给那些无良之人“狠狠一巴掌”的深刻教训。
(戴先任)
媒体没有那么不堪
记者等在病房外,难道就一定要被解读为等待患者死亡吗?为什么不能被解读为关心患者生命安危,等待患者抢救成功,等待奇迹发生?姚贝娜是著名歌星,即便记者不是她的粉丝,但至少也不是她的敌人,出于职业需要和媒体责任而报道她患病抢救的消息,只是基于一种客观事实,只是想把真相告诉关心姚贝娜的粉丝与歌迷,难道这有什么错吗?岂能把记者和媒体比喻成“秃鹫”,随意扣上“等待死亡”的大帽子?
姚贝娜终究是去了,我们与其在这样的讽刺与谩骂中互相伤害,不如借此机会反思一下现代人不那么健康生活方式和理念,不如学习一下姚贝娜生前的公益慈善精神。毕竟,她虽然走了,但是她捐献的眼角膜正通过别人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也看着我们。
(苑广阔)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