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国防行】探访阿尔山哨所:站立处即吾乡
从三角山哨所俯瞰中蒙边境。武天敏摄
7月23日一早,记者前往阿尔山三角山哨所。汽车驶过一片草原,路边出现了一片突兀耸立的山石,巨大的花岗岩峥嵘陡峭,仿佛在提醒我们,这个地方不寻常。
沿着58级台阶,记者登上北部战区某边防连驻守的三角山哨所制高点,纵目环视,一片连绵起伏的丘陵向远方延伸,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在阳光下闪着波光。这,就是中蒙界河哈拉哈河。
边关遥远,地广人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也隔断了官兵们的望乡之路。哨所门前,就是那棵让人心碎的相思树。
三角山哨所的相思树。武天敏摄
此前,记者曾经多次听过这棵树的故事,但当真的来到它的身边,望着它身披两条蓝色哈达,在山顶茕然独立,望着山下一代代哨所官兵守望的青山绿草,还是抑制不住从心底涌起的感伤,再次把这个故事照录如下:
1984年初夏的一天,三角山边防连原连长李相恩,带队巡逻途中突遇山洪,为了营救战友,被湍急的河水卷走。战友们搜救了4天4夜,喊破了嗓子,熬红了眼睛,连长也没回来。连长妻子郭凤荣闻讯后,抱着两岁的儿子赶到连队,在哨所前守望了3天3夜……
第二年春天,郭凤荣在哨所的最高处一捧土、一行泪,栽下了这棵树。从此,这棵树就像这名28岁的痴情少妇,日夜站在山顶,呼唤着丈夫归来。
郭凤荣终生未再嫁。2010年9月,郭凤荣重病垂危,弥留之际立下遗嘱:“死后将骨灰撒在哈拉哈河,永远陪伴着丈夫。”
这个凄婉而悲壮的故事,感动了2014年马年春节前夕专程来到这里视察看望边防连官兵的习近平主席。那天,习主席登上三角山哨所,动情地对官兵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执勤站岗。”
说实话,类似相思树这样的故事,在祖国的万里边疆绝非孤例。以往,每当记者下边防听说这样的事情,纯朴实在的边防官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也是没有办法!”
其实,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脱下军装,离开这里,回到家乡,过正常人的生活。留下?还是离开?殊不知,这个看似不难回答的单项选择题,每当夜深人静扪心自问,却是边防军人心里最难跨越的一道坎儿。
在哨所,记者见到一个刚刚因为部队调整改编,从黄海深处的海洋岛上调来的战士。他叫敖涵,达斡尔族,家乡就在300多公里外的呼伦贝尔。
在内蒙古八千公里边防线上,阿尔山和呼伦贝尔应该说距离很近了。但是,来哨所报到两个多月了,敖涵还没有回过家。“过去从草原到海岛,感觉离家很远很远。现在,家虽然在地图上离得近了,还是从心里感到很远。”敖涵说。
巡逻路上的骑兵。
是啊,一个不能回去的家,离得再近有什么用呢?何况,连队里还有离家更远的战友。记者在山脚下的边防公路上,看到5名骑马巡逻的官兵。一问他们的籍贯,5个巡逻兵,3个安徽人!
站立处,即吾乡。既然来当兵,既然守边防,就把连队当做家,把守边当成日子过。记者看到,三角山哨所有个温室,小柿子、草莓、辣椒、秋葵、黄瓜、丝瓜、甜瓜、油桃、西瓜、苦瓜、石榴、无花果、茄子……官兵们种植的蔬菜水果,如今不但能自给自足,有时还能请兄弟连队的战友们尝尝鲜。
和一个家庭一样,有一技之长的子女,就得多干一点儿。连队军医张军,给人看病,也给军马看病。在他看来,军马也是这个家的成员和伙伴,马病了,也心疼。
年复一年,安心戍边,需要一枚最重的心锚。在官兵心中,深藏着一种掩饰不住的荣耀。采访中,战士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习主席接见过的战士”。当年在哨楼给习主席介绍执勤情况的战士张伟,如今已经是一名毕业军校学员,今年10月将授少尉军衔。
资料图:习近平主席视察三角山哨所,左一战士为张伟。
小伙子阳光开朗,健谈幽默,一段话让记者们乐开了花。“有人想,边防那么远、那么偏,来个团长可能都不容易,于是问我,你们那儿来过的最大领导是谁啊?我说:习主席!对方秒呆,惊掉眉毛。得知我是三角山哨所的兵,立马肃然起敬。”
“习主席来视察连队,特意让我们转达他对我们家人的问候,习主席不光惦记我们,还惦记着我们的家。”说到这里,张伟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他已经当爸爸了,儿子快一周岁啦。
张伟的伯父,曾经是一名空军飞行员,驾驶战鹰守蓝天。张伟这一辈中,他当了陆军边防兵,手握钢枪守边卡。如今,他也有了下一代。
山河依然无恙,岁月依然静好,我们祝愿孩子们在共和国军人的保卫下,快乐成长,永远平安。
其实,保卫孩子们的,不是别人,可能就是他们的爸爸!
(中国军网7月23日内蒙古阿尔山电)
编辑:汪峰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