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溺爱子女不放手 父母别把孩子往“啃老”坑送
乖宝宝逃避工作只愿宅家里,90后女生怕吃苦在家待业一年多……
专家分析表示,孩子“啃老”,大多是父母溺爱惹的祸
父母们,请别把孩子往“啃老”坑里送
核心提示
日前,当代生活报刊登《心酸“啃老”故事,谁该指责谁》一文聚焦“啃老族”,引起了读者关注和热议。有不少读者打电话来表示,自己身边就有类似的“啃老族”。通过整理读者的反馈,记者大致总结了几种“啃老”类型——乖宝宝无法自立型、好吃懒做怕吃苦型、父母乐于被啃型。大家一般都会对“啃老族”进行指责,却鲜有对家庭教育的反思,专家则分析称,“啃老”,大多是父母溺爱惹的祸。
1
乖宝宝无法自立型
生活中所有的事都由父母定
小吴一直是一个“乖宝宝”,从小到大都很听话,自己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决定,小到穿衣发型,大到考试升学。就这样,一路顺风顺水的小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可工作没多久,小吴感到很痛苦,因为他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到工作环境中。
“在家里,有父母的关爱,即便做错事也能得到包容;在学校,只要认真学习,就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和认可;可在公司,上班后感觉同事不一样。”小吴认为,自己性格木讷,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领导喜欢会拍马屁的下属,同事对我也不够友善,很难交到真心相待的朋友。”
没多久,小吴觉得自己不被领导重视,工作很不开心,于是辞职了。后来小吴又陆续换了几份工作,但工作时间都不长,不是嫌工作辛苦,就是觉得工作氛围不好。去年年底,小吴就彻底宅在家里不工作了。
刚开始,小吴父母觉得小吴在家调整一段时间,再让他出去工作也行。可一两个月后,父母托人帮小吴介绍了一份工作,小吴还是百般推辞,说什么也不肯去上班。
“小吴是个乖孩子,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也没有什么坏习惯,现在天天宅在家里,作息也很正常规律,可就是不肯出去工作,这让我们愁坏了。现在我们两个老人还有退休金,供他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问题,将来我们年纪大了,他没有工作,怎么养活自己,怎么娶妻生子?”小吴妈妈长叹了一口气说。
【专家分析】
孩子“啃老”的背后是父母的“不放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2355青少年咨询台特约顾问李耕岩表示,“啃老”往往是孩子心理不够成熟的表现。很多孩子尽管智商和身体都发育成熟了,但生理的成熟不代表心理的成熟。在心理上,他们还没有成长到有足够的能力去自立,去承担社会上的风险。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抗挫性差,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逃避,责任感缺失等等。“啃老族”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父母家庭教育造成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孩子过度保护,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足够的成长空间。这种过度保护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过度控制,对孩子的成长干预过多,以家长的意志为主导替孩子做选择,极易给孩子造成依赖性强,不肯承担责任的性格。
李耕岩认为,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和风险,独立自主的过程,恰恰就是家长逐渐放手的过程,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适度放手,而是习惯替他包干一切。孩子长大后不愿去工作,父母只是简单把原因归结于外界,或指责孩子懒惰、不求上进,这会使情况越来越糟,孩子容易形成自闭性格,更不愿与外界或父母沟通交流。
李耕岩认为,“啃老”问题的出现,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有责任,但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方法的实施者,父母的责任更大些,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发展水平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有“啃老”问题的孩子除了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之外,其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善教育方法。
2
好吃懒做怕吃苦型
怕苦怕累不愿去工作
如今待业在家
小茹是一个90后女生,大学毕业两年连换了9份工作。小茹每次换工作的理由都是“同事都看不起她,常拿工作上的小错说事”。
小茹说,自己也知道不去工作比较丢脸。最近一次辞职后,小茹不想让父母担心,听父母的絮叨。于是,小茹每天依然准时出门假装去上班,实际上,自己就在外面瞎逛或去网吧上网玩游戏,到下班的点再准时回家。就这样持续了快两个月,直到小茹爸爸在家附近的网吧门口偶遇了小茹,才将她的谎言拆穿。“骗局”败露后,小茹索性就直接在家待着,不是玩游戏就是看小说,到了饭点就出来吃饭,吃完就把碗一推,也不帮忙收拾,自己的衣服也都是妈妈帮洗,房间的地板也不拖。
不过,小茹比较喜欢cosplay的动漫展,小茹在动漫界还小有名气,以前常有商家请她在一些活动扮演动漫角色,每次有一两百元的出场费。小茹父母觉得,小茹哪怕能去参加些商演,赚点自己的生活费也不错,可小茹却不愿意。小茹觉得为了赚那一两百元的小钱,就得在舞台上站一个上午,还要看别人脸色,太累了。反正父母这有吃有喝,没必要再出去这么辛苦。
因为小茹工作的事,小茹和父母还发生了争吵。小茹现在在家待着已有一年多了,小茹的表现让父母伤透了心,为了能让小茹出去工作,老两口想尽了办法,可小茹就是软硬不吃。
【专家分析】
“啃老”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溺爱
心理专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韩庆宁认为,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已经不能用“溺爱”来形容,“简直恨不得把心掏给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在他所接触的“啃老”案例中,大多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啃老”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溺爱。
通过小茹的案例,韩庆宁建议家长们都反思一下,家长们应该先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让他从小自强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父母合理分担家务。对于宅在家里不愿出去工作的孩子,家长应该断绝孩子的经济支持,每天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给孩子,哪怕让他帮忙做做些家务。孩子只有在没有经济支援的情况下,才会去面对自己因没有经济来源而带来的窘境,才会想办法出去工作,逼迫自己更快地成熟、独立。
3
父母乐于被啃型
父母主动帮孩子
付房子首付
大张去年刚刚毕业,作为一个男孩子,不可避免地面临买房、结婚等现实问题。大张的第一份工作是网站编辑,月薪只有2500元,这样的收入,如果不依靠父母,买房实在遥遥无期。大张的父母主动提出,要帮大张付房子首付。
一向爱面子的大张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已经工作了,还让父母掏钱买房,这样算‘啃老’吗?”身边的哥们却安慰他:“这年头,有父母的支持是幸福的,管他‘啃’不‘啃’,有多少大学刚毕业的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
【专家分析】
父母帮买房,算不算“啃老”?
父母帮买房,算不算“啃老”?关于这个问题,专家们有不同观点。
李耕岩认为,孩子从毕业到步入社会面临着一个中间断层,买房、结婚等现实压力随之出现,一般解决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向父母求助。在中国,大多数人比较偏向于第二种。从中国的情义伦理来说,给孩子付房子首付,解决儿女的燃眉之急,是大多数父母的做法。“如果孩子已经能够基本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在父母有经济能力对其买房、买车等大件支出上给予帮助的情况下,不算‘啃老’,但如果不顾家里实际收入情况,盲目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经济要求,并不提倡。”李耕岩说道。
广西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教育心理专家赵勇军认为,如果孩子向父母要求付首付的时候,存在借贷关系,那么不算“啃老”。关于买房,“啃老族”中有很多情况:比如有些孩子本身具有经济能力,但却有意隐瞒,不断地向父母索取;还有些独生子女认为,反正父母的东西都是留给自己的,自己有权支配;还有一些孩子为了要钱,私自将父母的房产变卖等。
“针对‘啃老’现象,其实不能单一化解读和评价,要看父母与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互动是否是良性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啃老’是一个负面的标签。父母生儿育女,重在教育,抚养孩子成人只是基础,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为人父母肩上的责任。不一定是要留多少套房和多少金钱才是父母留给孩子的财富,家风、家训、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才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无价之宝。这才能让孩子在父母不断老去,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完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进行良好的教育。”赵勇军表示。
(记者 李巧灵)
编辑:周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