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部分腐败官员仍存侥幸心理

09.06.2015  15:30

 

 

  对话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 任建明  

  《法制日报》记者  陈 磊  

  《法制日报》实习生 胡笑红  

  对话动机  

  今年5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纪律检查”栏目总计通报了55人,将22人的“涉嫌犯罪问题、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其中8人“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这一通报传递出怎样的信息?该如何治理这种腐败现象?《法制日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与反腐专家展开了对话。

  记者:上述通报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任建明:这就说明腐败还在蔓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积累、蔓延多年的腐败问题,反腐败也不是那么容易。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的反腐决心空前,高压反腐也有很多历史性突破,但是,反腐压力要层层传导,不能只靠中央大力反腐,而有些地方仍在那里观望。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腐败官员依然抱有很大的侥幸心理,相信机会主义,不相信反腐败能够反下去。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腐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会继续我行我素,还会继续“不收敛、不收手”。这一点就说明,我们的反腐败很艰难。

  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今年2月13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对武长顺、秦玉海、隋凤富等3人的通报中首次出现了“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的表述。

  任建明:这说明,中纪委通过查处他们的腐败问题发现,在十八大之后,他们的腐败问题依然是性质恶劣、情节严重。首先有“不收敛、不收手”的事实,其次就是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经过多年的积累,腐败问题确实比较严重。

  十八大至今将近三年,如果还不能够把反腐压力传导到每一个角落,清除腐败的存量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需要继续保持高压反腐态势,并且在反腐败手段、策略、路径上有所突破。

  记者:中央重点“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是否说明腐败增量问题比较严重?

  任建明:是的,腐败增量问题还是比较严重。要将反腐败进行到底,我们首先应该控制腐败增量,让他们“收手、收敛”,再去想办法清除腐败存量,把“腐败的冰山”都挖起来。

  反腐败还是要依靠两类制度:一个是惩治的制度,一个是预防的制度。

  惩治的制度,当然有法律、纪律,有执纪执法部门,我们在面临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怎样在反腐的行动和策略上有所考虑和调整,应该属于反腐败的一个制度问题,就是惩治的制度问题。

  预防的制度有很多,我们的难度在于,能不能首先做到“不敢腐”。如果我们做不到“不敢腐”的话,“不能腐”、“不想腐”都是奢望。我们只有把“不敢腐”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之后,才能慢慢实现全面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