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学生出行安全 南宁更新校园周边老旧斑马线
滨湖路小学前的斑马线。本报记者潘浩 摄
埌东小学前的护学通道。本报记者潘浩 摄
斑马线模糊不清反光效果差,行人过街不安全;学校周边交通标志牌缺失,车主不能做好让行准备;接送车辆乱停乱放,学校周边交通拥堵……今年以来,针对南宁市部分中小学校门前存在的斑马线不清、标志标牌老旧或缺失等问题,南宁交警启动中小学校门前斑马线整治工作,对我市20所中小学校园周边路段400米范围内的交通标志、标线进行了更新完善,保障学生出行安全。
更新斑马线 过街更加安全
“斑马线模糊不清,汽车车主经过时不注意看,就不会提前做好减速准备,这样学生过马路很不安全。”学生家长刘先生说,有些车主因为看不清斑马线,不会停下避让,学生过街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南宁八中门前设有一条斑马线,但不少学生和家长反映,明秀路车流量大,斑马线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磨损。车主若不注意观察,很容易忽略这条斑马线的存在,学生上学、放学过马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昨日,记者在南宁八中门口看到,这里的斑马线十分醒目,远远地就能看到。“我们刚刚更新了这里的斑马线。”市交警支队设施大队副大队长巫文保告诉记者,八中门前的斑马线此前确实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磨损,反光效果不好,为此,南宁交警对这条斑马线进行了更新完善。
“学校门口的斑马线更新后,视觉效果醒目多了。”南宁八中政教处副主任王学勇说,学校正门附近路段,平时高峰期车流特别大,磨损的斑马线已不能够起到醒目提示的作用,交警部门把斑马线更新后,师生以及家长过马路安心多了。
针对南宁市部分学校门前斑马线及附属设施老旧、破损、缺失等问题,南宁交警于今年3月启动了中小学校门前斑马线整治工作,对全市400多所中小学进行摸排,并确定20所学校作为整治对象,完善这些学校门前的斑马线及配套设施等。截至5月30日,南宁交警已经完成南宁八中、二十四中、白沙路学校等多所学校门前斑马线及其他附属标线1404平方米。
竖起警示牌 提醒车辆减速
随着城市发展变化,南宁市新建中小学校不断增多,还有部分中小学校调整搬迁,但是少数学校门前斑马线及附属设施未能及时配套,影响了出行安全。
在南宁市八中,除了更新磨损严重的斑马线,交警部门还在学校门口附近新增“注意儿童”警示标志牌,提醒过往车辆减速让行。在银沙大道幼儿园、滨湖路小学、翡翠园小学、虹桥小学等学校周边,近一个月以来也竖起了“注意儿童”的警示标示牌。
“如今学校门口交通流量越来越大,以前在闹市街头才有的一些交通安全隐患,在学校门口也出现了。”南宁一中的李老师说,中小学学生年纪小,过马路时交通安全意识不高,他们的出行安全需要社会各界的呵护,在学校周边配套足够完善的交通设施十分重要,“一条斑马线,一个红绿灯或是一套交通提示牌,都能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一份保障。”
在此次中小学校门前斑马线整治工作中,南宁交警除了更新完善斑马线及附属标线,还配套增设了一批警示标志牌。对民主路小学、市第一中学、市第二中学、埌东小学、滨湖路小学等20所学校增加“注意儿童”标志牌23套、人行标志牌10套,提醒过往车辆注意避让,保护儿童。
“有了交通警示牌,一些车主经过校门口时会放慢车速,学生、家长上学更安全了。”民主路小学副校长李俏说。
设置“护学街” 疏通校园堵点
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鱼贯而出,等候在校门口的家长们接到孩子上车离去。10分钟内,一辆辆车子由西往东行驶而去,虽然人多嘈杂,但交通忙而不乱……这是昨日下午4时30分左右,记者在滨湖路小学旁金源巷内看到的场景。
“现在不管是上学还是放学,学校周边基本不堵车了,家长接送车辆和过往的其他车辆通行很顺畅。”交警七大队市府中队中队长王永茂告诉记者,5月初滨湖路小学金源巷内南门正式启用。半个多月来,家长们逐渐适应了新的交通组织,如今学校周边家长接送孩子通行有序,上、下学时段校园周边交通十分顺畅。
滨湖路小学毗邻滨湖路、裕宾路、祥宾路。此前学生出入校园集中在裕宾路的正门,一到上、下学高峰时段,众多家长的车辆集中停放在裕宾路上,不但影响了裕宾路的交通,相邻的祥宾路交通也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南宁交警通过调研设计整治方案,一方面在金源巷内开设一个校门,分流正门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完善校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引导家长有序通行。
5月10日,滨湖路小学南门正式启用,为了盘活校园周边的交通路网,交警部门决定,在上、下学时段,金源巷采取单行交通管制措施,只允许车辆由西往东通行;同时,交警部门还在金源巷与裕滨路、滨湖路交叉口设置交通指示牌,注明金源巷为“护学街”,提醒其他车辆注意,提醒接送家长依规通行。
“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现在家长接送孩子秩序很好,金源巷内也没有逆行现象。”王永茂说,南门启用前期,每天上、下学时段都要安排警力在金源巷内疏导交通,如今,他们只需要在祥宾路、滨湖路交叉口安排警力即可,金源巷不用安排警力疏导秩序也很好。
编辑:周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