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旅游收入10年增长91倍以上 创7个国家级名片
宜州,一个县级市10年间创下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全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中国最佳民族文化旅游休闲胜地”“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6项“国字号”殊荣,今年又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7张金光闪闪的国家级旅游金名片迸发出强大吸引力。2003年至2014年,宜州市接待游客从38.5万人次增长到2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780万元增长到25.3亿元,分别增长了6倍和91倍以上……诸多旅游业内人士盛赞,宜州是“欠发达县域旅游发展的好榜样”。
国优在我心中 创优在我手中
“创建国家旅游城市重在创建。但绝非为了创建而创建,而是为了实现真正的跨越,必须实至名归。”宜州市委书记周飞如是说。
追溯10多年发展历程,宜州旅游之所以能一路走来,一路辉煌,首先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跑好接力赛的恒心与决心。
上世纪90年代,宜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新兴旅游城、创文明小康市”的奋斗目标,提出“兴旅游、创品牌、立支柱、增总量”的发展举措。近届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兴市、生态立市、品牌强市、文化靓市”发展战略,现任市委、市政府紧跟形势变化,提出建设“刘三姐品牌一流实力的旅游市、独具魅力的文化市、最佳人居的生态市、和谐发展的小康市”的发展定位。
经过多年努力,宜州市旅游业蓬勃发展,人人以旅游为荣,基本形成了“干部人人会导游,导游人人争一流,市民人人懂旅游,学生人人爱旅游”的良好格局。
矢志不渝抓旅游 一张蓝图绘到底
宜州市按照“规划为纲、生态为基、建设为径、旅游为业、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开发思路,即: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基础设施与旅游功能性项目建设并重转轨,从观光型产品开发为主向观光型与休闲度假型产品开发并重转轨。
多年以来,该市着力打造民族风情游、历史文化古迹游、丝绸文化游、休闲养生度假游、美丽乡村游、宗教文化游等精品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先后实施了冯京公园、会仙山景区、刘三姐故里等提升改造工程。目前,该市建成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2处、2A级1处,有旅游公司6家、旅游客运公司1家、国际旅行社6家、导游和景区讲解员70多名、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有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4家、银叶绿色旅游饭店3家、社会旅馆290多家,床位共7200多张。
不干则已 干则必成
“两敢”——敢定目标,敢攀高峰。宜州总给世人以惊喜:申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参评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虽“高手”云集,宜州却从中脱颖而出、问鼎折桂。
“两动”——对上感动,对下调动。旅游兴市,仅凭一己之力,必然孤掌难鸣。为了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支持,该市既注重积极汇报、沟通理解,更注重扎实工作、争创一流;为了最广泛调动干群参与,该市注重强势、深入发动,空前地凝聚了民心民意。
“两办”——特事特办,速决速办。对认准的事,只要条件具备,就雷厉风行,一抓到底;一时有困难,则灵活变通,科学运作,想尽办法促成落实。宜州旅游项目有许多特办、速办的“大手笔”,其中,投资2500多万元的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2010年建成开放;占地115亩、集观演、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市民文化公园,提前实现了主体工程竣工,城区从此告别不适游的历史。
不怕有缺点 就怕没特点
宜州旅游不缺资源缺客源,不缺产品缺精品,不缺美誉度缺知名度。为此,该市合理有效规避缺点,淋漓尽致展示特点,尽显一方风流。
紧扣刘三姐文化,深挖刘三姐文化内涵,完成了《刘三姐故里景区提升改造项目建设规划》《刘三姐乡特色旅游名镇建设规划》《怀远古镇风貌改造修复设计方案》;开展《宜州刘三姐文化产业园及配套服务区项目策划方案》《宜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修编工作。
加强宣传促销,打响三姐品牌。以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全国自行车越野公开赛、全国山歌邀请赛等平台,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广泛宣传“千年州郡,三姐故里;走遍神州,醉美宜州。”
实施精品战略,打好“组合拳”。针对单个景区(点)优势不足的缺陷,将各个景区(点)有机组合,形成了风格迥异、绝佳搭配的旅游产品格局。(韦焕良 覃湘敏 韦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