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长短课时开启培养学生能力之道

13.07.2015  19:53

  10日,《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发布。据悉,该计划不再对课时长度进行硬性规定,教委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安排课时。(7月12日新华网)

  从7月31日起,北京市对中小学沿袭已久的45分钟课时制将不再做统一的要求,而是鼓励各个学校根据学科、课型、课堂教学及小说的实际需求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这意味着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课时安排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灵活的、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实际上,传统的45分钟课时,不但显得时间有点长,让学生很难自始至终集中精神,而且在教学上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满堂灌,在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偶尔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连做作业都不够;二是抢进度,在升学率的指挥下,各个学校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提前结束教学任务,以腾出时间集中复习,这就逼得教师不得不抢时间、赶进度,在这种双重挤压下,学生根本没有思考、讨论的时间,也很难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发展了。

  现在,北京市在中小学推行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不仅能一举解决上述弊端,更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老师授课的内容,同时在长课时课程上,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创新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或由老师布置一些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如何做学问,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养成思考、研究的习惯,这无疑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让学生受益。

  过去,我们常常批评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而实行长短课时则开启了培养学生能力之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坡脚问题。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实行长短课时后,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过去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这一教学改革,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根据新的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制定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让长短课时落地,也才能真正发挥长短课时的教学作用,将学生从书本中和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知识又有很强思维、创新、研究、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让我们的教育回到知识、能力并重的正轨。

  一言以蔽之,长短课时可以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人格力量、个性张扬和能力的发展,值得肯定,也值得各地、各个学校效仿。(孟木二梓)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