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下湾村:一个贫困村的美丽“嬗变”
富川下湾村:一个贫困村的美丽“嬗变”
本网富川讯 初冬的下湾村,瓜果飘香,硕果累累,走在下湾村的村道上,美丽整洁的乡村景色让人耳目一新。一幢幢青砖素瓦马头墙的瑶乡民居,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宽敞水泥村道,一排排蔬果育秧大棚,一片片青翠欲滴的果园,在明媚的阳光下交织成一幅如诗如画的新农村壮锦。这是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下湾新村的迷人画面。
山绿了,路平了,水清了,村美了,村民笑了……谈起村里的新变化,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下湾村村民难掩心中之喜。
下湾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1720人中有水库移民526人。两年前,村里大部分都是破旧红砖泥房,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赚钱,勉强能养家糊口。面对贫困的村容村貌,村民发愁、村干着急。
那么,下湾村这样一个无资源、无企业、无收入的“三无村”,如何实现翻天覆地的巨变呢?
创新推进“5+5”扶贫攻坚模式
该村以“用三年时间,把下湾建设成为全区脱贫致富示范村”为奋斗目标,按照《下湾村三年扶贫详细计划》要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新村建设、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为支撑,探索和推行“5+5”扶贫攻坚下湾模式(党支部+村骨干,创新组织引领模式;议事会+小喇叭,创新群众思想工作模式;扶产业+强培训,创新自我发展模式;抓流转+整资源,创新新村建设模式;建社区+订公约,创新村民自治模式),强力推进下湾村扶贫开发工作。该村在驻村工作队员的积极帮助下,在发展壮大水果、烤烟等原有的农业产业基础上,引进了华润五丰行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广西幸福集团发展铁皮石斛等高效设施农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动员村民将土地租金用好用活,注重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好美丽清洁乡村工作中缺少管理经费的问题。目前,共种植蜜桔、脐橙1900亩,建立“美丽新果园”示范点。发展烤烟种植400亩,建立“美丽新烟田”示范点,种植铁皮石斛500亩,建有200头以上的瘦肉型养殖场5个,打造村企业合作样板村。
2014年1月3日和1月21日,全区农村社区现场工作会和全市基层党建信息建设暨创建“三位一体”新型远程教育平台工作现场会下湾召开,下湾村还荣获“广西卫生村”、“贺州市生态村”。
创新推进清洁乡村垃圾处理模式
下湾村人口1500多人,每天垃圾2吨多。按照垃圾处理不出村、垃圾减量化处理的原则,该村认真探索创新农村清洁模式,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垃圾处理不出村的“户分类村处理模式”。
该村通过建立村民理事会,由村内有声望的村民和经济能人担任理事会成员,负责村屯清洁卫生的日常管理,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约束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工作。该村将环境卫生区划分为村级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村级公共区包括主道路、主水系、村民集中活动场所等,由村集体出资,聘用专人进行日常保洁维护;农户责任区指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晒坪、水沟、绿化区等,各农户按要求落实包清洁、包秩序、包绿化的“三包”责任,保持日常整洁。由于广大农户全面实行房前屋后保洁自行处理,确保美丽清洁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村一级能议事解决。
创新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为加快生态家园建设,2012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在该村整合资金2700多万元,该村充分利用村庄自身基础条件,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同时,通过风貌改造,紧密结合富川瑶族民居“飞檐翘角马头墙,玉题干栏万字窗,素瓦灰墙斜山顶,龙头凤尾伴太阳”的建筑文化特点,为各户编制了风貌改造规划,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把具有瑶族元素的坡屋顶、吊角楼等融入到风貌改造当中。目前,该村97户家庭进行风貌改造,改造面积达44800平方米,绿化、美化2100平方米,实现村屯面貌的大改变。全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通过土地流转,新建房屋104座,改造97座,硬化村道3公里,新修机耕道3公里。崭新的村大门、村部楼、敬老院、篮球场、鼓楼、接龙桥等设施,以及村民娱乐中心、民俗风情表演舞台、公共休闲场所、农村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村里还成立了老年协会、文艺队、服务队……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在绿树成荫间尤为醒目。该村还依托富川“长寿乡”品牌,以瑶族文化和道教文化及铁皮石斛养身产业为特色,打造具有瑶族古村落特色的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产业。这个焕然一新、独具民族特色的瑶乡山村,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正以其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着无穷的迷人魅力。
如今,走进下湾新村,房屋错落有致,路面变得干净,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怡人,环境改善使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