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对外净投资国“俱乐部”,中国准备好了吗?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 张正富 郭信峰 岳瑞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崭露的一个新面孔,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
“众所周知,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人们对中国成为全球投资大国这一事实还相当陌生。”一家西方媒体最近在报道中说。
中国商务部本月21日公布的数据为此提供了注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2014年,中国实际对外投资额历史上首次超过吸引外资额约200亿美元,成为对外净投资国。
同一天,李克强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与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时表示,将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中国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行业“走出去”,对接当地市场需求,也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
改革开放36年后,中国年度对外投资超过千亿美元,并迈进对外净投资国“俱乐部”,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准备好了吗?
对外净投资国:一个标志性事件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若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全年对外投资达1400亿美元左右,这比当年中国利用外资总额高出约200亿美元。
截至2014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6463亿美元。
“这是中国经济体量、质量、融入全球经济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也是中国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提升的标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隆国强说。
海外观察者指出,作为对外投资的后起之秀,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欧洲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尽管中国对外投资历史不长,但趋势清楚地表明,其重要性正不断上升。”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剑道说。
美国、欧盟、日本都是对外净投资经济体。国际经验表明,成为对外净投资国是一国迈向发达经济体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耀辉说:没有经济实力是无法到国外大规模投资的,而且,对外投资意味着要了解并主动适应外国的文化、经济、法律等各种环境。
他说,如果说加入世贸组织曾是中国加快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指标,那么现在成为对外净投资国,就是中国积极参与并融入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专家认为,成为对外净投资国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结果也是重要特征之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中国从第一商品出口大国变成“高级阶段”的资本输出大国,将深远地影响全球资本、产能布局,折射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日趋多元的“新常态”。
13年增长近40倍:故事如何发生?
中国对外投资的迅猛增长,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额仅27亿美元,到2014年达1029亿美元,13年增长了近40倍。
“这背后,既有国家开放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有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隆国强对新华社记者说。
中国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给对外投资奠定了基础,而如何高效利用这些储备,也使加快对外投资顺理成章。
增加对外投资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共赢的重要举动。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关系都是以贸易为主、顺差大,由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强,这种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那么,中国通过加大对外投资,可以改善和升级对外经贸关系,让合作伙伴受益。
隆国强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为例指出,沿线国家之所以热烈响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投资能够帮助东道国扩大出口、创造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和中国合作能够得到更多利益。
随着经济规模扩大,中国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上的资源能源,那么“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来确保一部分海外资源能源供应,也成为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
“本世纪初外汇储备很小的时候,中央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走出去’战略,今天中国的对外投资发展到这个程度,说明开花结果了,也说明当年战略的正确。”隆国强说。
从微观层面看,加快“走出去”也成为许多中国企业成长为国际型企业的需要。 人们注意到,很多中国企业抓住了本轮全球经济危机中海外资产贬值、发达国家企业“精力有限”的机遇,加快了全球布局的脚步。
对外投资多元化:“高质量”资本输出
专家们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与一些同为对外净投资体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是“高质量”的资本输出。
隆国强解释说,有些具有能源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渠道单一,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是将外汇储备投到外国国债,而中国的对外投资目前已经实现了多元化。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除传统资源能源投资项目之外,中国企业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对外投资日益活跃。
相关案例包括:联想集团收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移动手机业务;东风汽车收购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14.1%股权;中粮集团并购新加坡来宝农业公司和荷兰尼德拉公司,为迄今中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最大的两个项目。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门类广泛,涉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等15大类。
中国成为对外净投资国有何实际意义?
隆国强的回答是,中国已成为全球资金跨境投资过程中的一个枢纽国,一个外商投资的吸收大国和一个对外投资的输出大国,“在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整合全球化市场资源的过程中更加主动。”
前路并非坦途:“学费”换回什么?
从2005年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个人电脑业务开始,中国企业每有海外“大手笔”的并购和投资,都会吸引全球目光。
然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并非都是成功的故事。
2005年,中海油因美国的“政治压力”退出对优尼科的竞购;2007年,斥资18.1亿欧元买入比利时富通集团近5%股份的中国平安因比政府对该企业“出人意料”的国有化而吃了大亏;2009年,拟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核心矿产少数股权的中国铝业因澳方国内“政治偏见”铩羽而归;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俄勒冈风电场的计划因“威胁国家安全”被美方禁止。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隆国强说,这些对外投资项目败北各有原因,作为国际投资舞台上的“新兵”,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交了学费。
具体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失利的原因包括:投资决策不慎重,缺乏国际化经营能力,对东道国政策、市场、文化、工会不了解,对并购对象调查不到位,履行社会责任不够等。
隆国强指出:“这些问题中,只要出现一个,都可能死掉。”
王耀辉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包括国企在内的企业应该对外国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敞开胸怀,而这需要解放思想。
他说,大力发展企业对外投资的“中介服务”行业势在必行。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企业走出去,公关公司、咨询公司、律所协同推进,都是配套的,而中国在此方面尤其薄弱。
从国家层面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看,也还存在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
沈丹阳表示:“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外投资合作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强事前规划引导和公共服务,加强事后监管保障和风险应对,继续提高便利化水平,为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据悉,商务部将进一步推进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的改革,更多释放企业境外投资的活力。
王耀辉建议“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多采取合资、合作、合营的模式,寻求靠谱的海外投资合作伙伴,这样有利于避免走弯路。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段祺华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遭遇欧美国家审查障碍时的应对,主要是“单兵作战”,相当一部分最后干脆放弃了。他建议,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应对,形成合力,对东道国决定施加更大的影响。
中国迅速增长的对外投资在国际上也引发了一些非议。但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剑道强调,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领域进行的投资,只要有利于投资方以及投资接受国双方,就不是“新殖民主义”,而是互惠互利。
“走出去”“引进来”:一个都不能少
随着中国第一次成为对外净投资国,有人产生了疑问:吸引外资对中国的重要性是不是下降了?也有外国投资者担心:自己会不会不再受欢迎了?
多位熟悉中国对外政策的专家在受访中表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提升中国经济的水平和质量、对中国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外资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依然重要,尤其是在经济提质增效、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是互补的,是中国涉外投资政策的‘两个轮子’,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隆国强说。
专家指出,近些年来,外资在中国的舞台不仅没有变小,反而更大;中国向外资开放的步伐不仅没有放慢,反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加快。
去年5月,中国决定将放宽合资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并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新政有望使国外资本加速进入中国。同年11月,国务院决定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机构设立、业务准入等方面降低门槛,放松对外资银行的限制,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
针对近年来有外企在中国受到反垄断调查的情形,专家们表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力度也在加大,外企将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享受“超国民待遇”,对此,外企也需要适应。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不仅发出了中国将加快对外投资的信号,也发出了中国继续欢迎外资的明确信号:中国将重点有序扩大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让各国投资者能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富矿”。(参与采写:王优玲、张钟凯、方栋、黄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