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项目发展 不必强求大热(大昭评论)
职业化并非项目开展成败的标准,更不是所有项目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无论竞技还是健身,体育项目还是五花八门才好
三大球,以排球为最小,不是按个头,而是说跟足球和篮球相比,排球是“小众项目”。
世界体坛进入职业化发达时代,中国体育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两者结合起来,部分运动项目的发展受益多多,最典型的莫过于足球和篮球。但是,排球虽然与足球、篮球被合称为三大球,似乎得到高看,实际情况却是尴尬多多。
同为全国顶级的联赛,足球和篮球红火得很,连其中的麻烦都有“深度”,不是简单用过去的理念和方式所能解释和解决的。排球就差了很多。
究其原因,排球有隔网相对、无身体对抗等特点,但不该成为项目推广、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障碍,就如中国三大球以女排成绩最佳,但不能据此而理当最受欢迎。足球联赛一场比赛之后,采访区记者云集。男篮联赛一场比赛之后,也有众多记者围拢上前问这问那。但女排联赛一场比赛之后,发布会台上坐着双方主教练和队长,加上主持人和翻译总共6人,等来等去,仅有3名记者来听取点评。台上的人认真回答,但台下提问质量不高,诸如“你们已经笃定出线,下一场会不会‘放水’”之类,更像是没话找话。
针对不同项目,大众喜爱程度有别,媒体态度有冷有热,又反过来影响着大众的兴趣,加剧了项目处境的差异。红火的趋之若鹜,但未必就能迅速攀上高峰;冷清的少有捧场,则注定更加艰难。一定程度上,这种境况是环境使然,而舆论也是环境的组成部分。能否将此作为信息传播畸轻畸重的理由,还是从责任出发加以调整,值得媒体琢磨。
中国是体育大国,标志是要有占比较高的体育人口,开展的体育项目和活动丰富多彩,产生广泛的经济社会效应,这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职业化并非项目开展成败的标准,更不是所有项目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年曾经以号召为主要手段,譬如“大家都来打排球”,如今尽管还无法充分满足,毕竟有了更多选择。项目特点、基础和条件不同,就算采取同样的开展方式,也不一定能收到同样的效果。莫如各有各的“玩”法,争取更多人喜爱,投身其中,各得所乐。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无论竞技还是健身,体育项目还是五花八门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