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五年 圆梦小康 举全区之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在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培训会上的讲话
(2015年10月12日)
彭清华
同志们:
在全区奋力冲刺“十二五”、科学谋划“十三五”的关键节点,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区、市、县、乡四级领导干部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长及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电视电话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并对贫困村第一书记进行专题培训,这种规模、方式和力度前所未有,充分说明这项工作极端重要、极为紧迫,充分体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吹响“攻坚五年、圆梦小康”的冲锋号,动员全区上下统一思想,采取超常举措,下过硬功夫,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担当,全力以赴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我区贫困群众到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对我区工作指明了方向、寄予了殷切期望。总书记一共讲三个问题,其中一个就专门讲扶贫问题。他指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求我们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全区上下必须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认识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机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致力实现的第一个百年梦想,也是我区“十三五”奋力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之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重中之重在贫困地区。自2011年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全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012万人减至2014年底的5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9%下降到12.6%,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5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含“天窗县”和享受待遇县)占我区全部县市区的一半,5000个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贫困人口超500万的6个省区之一。这是横亘在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绕不开躲不过的严峻现实。能否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不仅关系我区“两个建成”目标的实现,还将影响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还要看到,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已基本实现了脱贫目标,剩下来的大多是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且贫困问题与发展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相互交织,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现在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剩下5年时间,扶贫攻坚进入决战期。全区平均每年需帮助90万左右贫困群众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艰巨,责任重于泰山。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立下军令状,吹响进军号,团结带领各族群众集中力量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绝不拖全国的后腿。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贫困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扶贫攻坚是最紧迫的民生任务。我区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在改善民生方面欠账较多。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分布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和水库移民区,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增收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突出,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普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以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动力,改善贫困群众的民生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我们务必拿出更大的信心和勇气,一村一屯、一家一户去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身感受到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贫困源于发展滞后,解决贫困根本要靠发展,扶贫为发展拓展了新的增长空间。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到西部大开发,决定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的政策支持。到了现阶段,国家区域政策日趋普惠化,唯有对贫困地区仍将采取一些特殊倾斜政策,扶贫开发将成为优惠政策更多、含金量更高的领域。我区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会享受到国家特殊政策的支持。我们要主动作为,积极争取,用好用足这些“真金白银”的扶贫政策,着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扶贫成效和发展成果。从我区实际情况看,近年来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资源环境承载空间相对较大,后发优势明显。社会各界投身扶贫开发的热情高涨,也有利于我们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扶贫攻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我们要因势利导、乘势而为,善于把扶贫攻坚的压力转化为稳增长的动力,努力把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开发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扶贫攻坚不但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事关全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巩固安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练兵千日,用兵一时。全区上下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不辜负全区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
二、突出抓好精准扶贫攻坚几项重点工作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结合广西实际,明确主攻方向,创新扶贫方式,突出工作重点,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全部“摘帽”,53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切实做好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摸清了扶贫对象、致贫原因、脱贫路径,才能精准发力、精准帮扶。不久前,国家审计署通报了我区马山县违规认定3119名扶贫对象问题,不仅暴露了我们作风上不严不实的问题,也集中反映了我们扶贫工作不精不准、大而化之的缺陷。必须以此为戒,吸取教训,坚决整改,真正把扶贫工作抓准抓实抓到位。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现在开始到年底,用两个多月时间,自下而上集中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把全区538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其中100万扶贫移民搬迁人口精准识别到屯、到户。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制定方案,组织力量。自治区已制定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实施方案,明确精准识别的对象、原则要求、方法程序、流程图、时间表。各地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要组织好精准识别工作力量,实行自治区、市、县、乡、村、屯六级联动机制。自治区各定点扶贫单位要根据本单位派出第一书记的数量,按1∶3至1∶5的比例增派人员投入定点村的精准识别工作直到识别任务完成,各市、县、乡也要根据精准识别任务组织足够力量投入识别工作。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对投入到本县精准识别工作的自治区、市、县、乡干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要统筹安排、统一培训,组建精准识别工作队,在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参与配合下,对精准识别工作负总责。二是把握标准,掌握方法。要把学习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标准和方法列为培训的重点,精心培训,精准讲解,使所有的培训对象都能熟练掌握识别标准,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方法精准识别贫困户,确保实际操作准确无误。三是规范程序,把好关口。严格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审核确认关,建立完善精准识别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确保识别工作全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做到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四是运用好识别成果,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贫困村屯,逐户逐村建档立卡登记,做到一村一册、一屯一档、一户一卡,使建档立卡精准到村到屯、到户到人。充分利用精准识别成果,建立全区统一、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扶贫大数据平台,构建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精准扶贫信息网络,为精准认定、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在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要按照统一标准,对脱贫村、脱贫户进行精准识别。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产业富民。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关键,是贫困群众最迫切的期盼。我在罗城、田阳等贫困县入村入户调研时,村民们谈得最多、反映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如何加快产业发展。抓产业扶贫,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必须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找准路子,突显特色,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扶贫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突出培育支柱产业,延伸拓展关联产业,每个村打造一个或多个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优势产业。要把产业扶贫的路子拓宽,既立足资源禀赋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抓好特色种养业,又因村因户分类指导,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加工业,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边贸扶贫等,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要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脱贫联动机制,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土地股份合作、贫困村集体资产入股经营等资产收益办法,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升扶贫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在抓好特色产业富民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我区有农民工1100多万,其中主体是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四成左右,2011年以来年均增幅达20%以上。要高度重视务工就业这个大问题,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受制于当地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进一步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等工作,加大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推动贫困群众通过就地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实现脱贫致富。
加快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石山区、贫瘠地区群众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对经过精准识别需要整屯搬迁的要预先划出红线图,列入扶贫移民搬迁规划,迁出地原则上不再重复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要结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理安排搬迁安置地点,以靠近工业园区、特色农业示范区、中心城镇搬迁为主,采取无土安置、有土安置,集中安置、插花安置等多种方式。统筹谋划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做好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迁出区域生态恢复、原有宅基地和耕地林地资源合理利用等工作。建房支出占移民搬迁总费用的大头,要合理确定扶贫移民搬迁住房建设面积和标准,根据精准识别的贫困程度对搬迁户建房实行差异化补助和信贷支持,适当提高特困户建房补助标准,延长贴息期限。对扶贫移民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要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制定和完善搬迁村民后续扶持政策,解除后顾之忧,不留“后遗症”,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要加快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体系,打通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提高村屯道路硬化率,完善乡村道路建、管、养、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加强水利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抗旱水源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切实解决贫困村屯、贫困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加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光缆入村、入屯、入户。全力做好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要以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深入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程,搞好村屯绿化美化,实现农村环境整治新提升。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扶贫必先扶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进一步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体系,落实好定户、定人教育结对帮扶责任制,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优化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布局,统筹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集中办学、集中入学,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巩固率。落实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应补尽补。拓展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渠道,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实现助学全覆盖。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和文化扶贫,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扩大农村低保范围,适当提高低保标准,逐步实现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做到应保尽保。大力推进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行动,强化对留守人员的动态管理和“一对一”联系对接,建立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机制,组建关爱互助队伍,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妇女安居乐业、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三、切实加强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我们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将集中动员培训与分头学习研讨结合起来,请自治区和市县乡干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长都来参加,就是要在明确精准扶贫攻坚目标、任务、举措的基础上,对派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进行全面培训,努力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扶贫攻坚突击队,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精准扶贫要切实做到“六个精准”,其中之一就是因村派人精准,也就是要精准选派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也联合下发通知,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2012年,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每两年选派3000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几年来,驻村第一书记牢记使命,团结带领贫困群众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被贫困群众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我在观看广西电视台《第一书记》这个节目时,也常常为第一书记们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怀所感动。2012年选派的第一书记有363人主动要求留在基层工作,经推荐考核、好中选优,自治区最终确定60名第一书记在县、乡党政领导班子任职,产生了积极效应。根据精准扶贫进入决战决胜期的工作需要,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增加选派3500名第一书记,连同2014年选派的3000名第一书记,总数已达6500人,实现了对全区5000个贫困村全覆盖。实践证明,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我区实际,顺应贫困群众期盼,是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年轻干部锻炼成长,要切实把这支队伍管好用好培养好。
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是抓好精准扶贫。下一步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抓好精准识别。要严格按照精准识别指标体系及程序、方法,逐屯逐户调查登记,精准掌握每家每户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做到民主评议公开透明,公示监督准确到位,审核确认公平公正,确保精准识别结果群众满意。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科学制定精准扶贫攻坚规划。要根据贫困村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对适宜就地产业扶贫的抓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路径和举措;对确需实施移民搬迁的,制定移民搬迁规划,明确整体搬迁的自然屯和部分搬迁的贫困户,科学选择移民搬迁的地点。要针对贫困程度、贫困类型、帮扶需求不同的贫困户,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帮扶计划,做到一村一策、一屯一计、一户一方,使扶贫攻坚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扶贫攻坚规划,逐项细化工作任务,倒排工作期,一项一项推进,一件一件落实。在工作中要学会“弹钢琴”,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个中心任务,统筹抓好农村基层党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组织,抓好党建促扶贫。
越是基层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沃土。会前,我通过组织部门获悉,这次选派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有的是工作经验包括群众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同志,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离开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80后、90后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要倍加珍惜这次机会,补好基层实践这一课,真正扎根村屯、深入群众,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历练本领、增长才干、建功立业。希望你们牢记使命、勇做扶贫攻坚的“排头兵”,学好用好落实好扶贫政策,用心识真贫,用情真扶贫,用力扶真贫,在精准扶贫攻坚中大显身手,带领贫困村群众闯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希望你们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好作风、真正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贴心人”,多进农家门,会谈农家事,能干农家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视群众为亲人,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好事,赢得群众的口碑,树立自己的威信,把脚印“印”在千家万户,把名字铭刻在群众的心坎上。希望你们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遵循群众工作规律,严守群众工作纪律,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管理、考核和激励,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已成立第一书记和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各市、县也要抓紧成立相应机构,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坚决杜绝“两头不到岸”现象。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委书记,要履行好管理第一书记的直接责任,乡镇党委书记要落实好管理第一书记的具体责任,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用制度确保第一书记沉下去、待得住、干得好,县、乡两级党委要把用好管好第一书记情况作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各派出单位要大力支持第一书记工作,定期到驻点村调研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物资、经费、项目、人才、技术、生活等方面的难题,成为他们坚强有力的后盾。组织部门要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对在精准扶贫攻坚中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第一书记要重点跟踪培养,优先提拔使用,对履行责任不到位、工作不在状态、长期打不开局面的,要及时撤换并严肃问责。各级各部门对第一书记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思想上指导帮助,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关心爱护,为第一书记专心、安心、顺心做好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除了第一书记,常年驻村的还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工作队员、定点扶贫工作队员这3支力量,已整合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全区共达3万多人,这是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工作队要把扶贫攻坚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分内之责,积极参与精准识别工作,做好编制扶贫规划、实施扶贫项目、落实帮扶资金以及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参与管理等工作,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发挥部门与地方对口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统筹做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要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严格落实驻村时间,以优良作风带动群众,为当地干部群众作出榜样。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至关重要。要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攻坚责任制,构建区负总责、市抓协调、县为主体、乡镇落实、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本辖区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周密部署,靠前指挥,一线作战,集中力量抓扶贫。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要发挥部门优势,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县级作为扶贫攻坚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管理主体,要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算好明细账,倒排工期,统筹安排,精心实施,切实做好扶贫力量组织调配、项目资金运行管理、帮扶措施检查落实等工作。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重山。扶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强化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贫困地区和扶贫项目的信贷投放。积极引导国有企业承担更多扶贫开发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对捐赠数额巨大、贡献特别突出的民营企业和个人,给予项目冠名或相应社会荣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扶贫工作、关爱贫困群众、参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下个月,自治区党委将召开十届六次全会,就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专门作出决定并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上下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我们一定能够夺取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