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促进就业 稳固民生之本—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特征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就业。就业稳定,人民才有收入,才有好的生活,才能使家庭更加稳定和谐。本文利用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就业人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等问题。
一、就业人口平稳增长,劳动参与率有所下降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2015年广西常住就业人口为2820万人(范围包括城镇和乡村),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197万人,增长7.5%。其中,外来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16.3%,本地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83.7%;城镇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46.0%,乡村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54.0%。作为衡量人口与经济活动状况的劳动力参与率,2015年为69.3%,比2010年下降5.0个百分点。原因是:一方面青年人口接受教育时间更长,推迟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一定程度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二、就业人口随年龄上升,性别比和性别差异百分比逐渐加大
从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分性别构成的数据(表一),可以看到女性占总的就业人口比例为44.5%,各年龄组男性就业人口数据均大于女性;从性别比看,青壮年龄段(20-49岁)中六个组的就业人口性别比低于其他年龄段,其中,25-34岁这两个年龄组的性别结构最为均衡, 55-65岁及以上的这三个年龄组的性别比反映了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这一特征;另外,随着就业人口年龄的上升,性别比和性别差异百分比也逐渐加大。
表一:
2015 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分性别构成 | |||
|
| 单位: % | |
样本年龄组 | 女性比例 | 性别比 (女性=100) | 性别差异 百分比 |
(4)=(3)/(1)*100 | (5)=(2)/(3)*100 | (6)=[(2)-(3)] /(1)*100 | |
总 计 | 44.5 | 124.9 | 11.1 |
16-19 | 42.6 | 134.7 | 14.8 |
20-24 | 44.1 | 127.0 | 11.9 |
25-29 | 46.0 | 117.4 | 8.0 |
30-34 | 46.1 | 117.1 | 7.9 |
35-39 | 45.0 | 122.4 | 10.1 |
40-44 | 45.3 | 120.5 | 9.3 |
45-49 | 44.7 | 123.9 | 10.7 |
50-54 | 42.6 | 134.6 | 14.7 |
55-59 | 41.6 | 140.6 | 16.9 |
60-64 | 42.7 | 133.9 | 14.5 |
65岁及以上 | 40.0 | 150.0 | 20.0 |
备注:样本就业指标范围包括城镇和乡村。 |
三、部分行业显现性别适合的就业特征,生产性质和服务性质行业的差异明显
从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分行业性别构成(表二) , 可以看到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这四个行业的就业人口性别比相对偏大,分别是596.6%、519.8%、429.1%、254.9%,表明了这四个行业就业人口以男性为主。而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工作这五个行业的就业人口性别比相对偏小(均在100%以下),反映了这些行业以女性就业者居多的现实情况。就业人口趋向表现出建筑、生产和运输等体力性行业更适合男性劳动者,而女性劳动者更适合从事社会服务性质类型工作的基本特征。
表二:
2015 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分行业性别构成 | |
| 单位: % |
样本按行业划分 | 性别比 |
总 计 | 124.9 |
(一)农、林、牧、渔业 | 107.8 |
(二)采矿业 | 429.1 |
(三)制造业 | 130.2 |
(四)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254.9 |
(五)建筑业 | 596.6 |
(六)批发和零售业 | 90.9 |
(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519.8 |
(八)住宿和餐饮业 | 88.3 |
(九)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81.1 |
(十)金融业 | 102.3 |
(十一)房地产业 | 159.4 |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66.7 |
(十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231.1 |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90.2 |
(十五)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27.5 |
(十六)教育 | 65.4 |
(十七)卫生和社会工作 | 55.7 |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45.8 |
(十九)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90.8 |
四、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但低学历就业人口比例依然较大
根据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表三) , 可以看到2015年调查的样本就业人口结构占百分比较大的是初中(占比51.4%),其次是小学(占比22.4%)。2015年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比2010年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是学历为高中、大学的就业人口占比有所提高,大学学历占百分比(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合计为10.3%,比2010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二是小学及未上过小学的合计就业人口占比有所下降,下降6.6个百分点。五年来,全社会就业人口仍以低学历群体居多,但是高学历就业人口的数量和教育素质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表三:
2015 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 |||
单位: % | |||
样本受教育程度的比重 | 2015年 | 2010年 | 增减百分点 |
总 计 | 100 | 100 | - |
未上过小学 | 1.76 | 2.10 | -0.34 |
小 学 | 22.37 | 28.62 | -6.25 |
初 中 | 51.40 | 50.56 | 0.84 |
普通高中(含中职) | 14.15 | 11.37 | 2.78 |
大学专科 | 6.00 | 4.68 | 1.32 |
大学本科 | 4.04 | 2.49 | 1.55 |
研究生 | 0.28 | 0.18 | 0.10 |
五、就业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达到全覆盖,但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比例相对偏低
根据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医疗、养老保障情况表(表四),可以看到享受四种基本医疗保险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96.7%,而未参加四种基本医疗保险的就业人口比重仅占3.3%,表明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就业人口享受了全覆盖性的基本医疗保障。另外,享受四种养老保险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66.4%,而未参加四种社会养老保险的就业人口比重占33.6%,反映了就业人口在社会养老保险领域还存在着参保人数比例偏低的现实问题。原因是:一方面群众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认为养老是自家的事情,观念仍局限于家庭内,忽略了养老的社会化作用,一些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存在。
表四:
2015 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医疗、养老保障情况表 | |||
单位: % | |||
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费医疗 | 96.7 | 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 66.4 |
未参加以上四种基本医疗保险 | 3.3 | 未参加以上四种社会养老保险 | 33.6 |
合 计 | 100 |
| 100 |
备注:数据来源为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 |
六、就业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日趋凸显
根据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按职业分类构成(表五) , 可以看到按职业分类占百分比最大的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林牧渔业生产辅助人员(占比49.9%),其次是代表第三产业的社会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人员(占比22.3%),然后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生产制造有关人员(占比12.1%)。人员职业分类结构比2010年发生一定趋势变化,主要是农林牧渔生产辅助人员明显减少(比重下降17.0个百分点),而社会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人员明显增加(比重提高10.0个百分点)。五年来,就业结构伴随经济转型的发展,也相应发生了一定变化。表现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减少,逐渐向第二、三产业发生转移;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日渐突出,为在经济放缓形势下保持就业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五:
2015 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按职业分类构成 | |||
单位: % | |||
样本按职业分类占比 | 2015年 | 2010年 | 增减百分点 |
总 计 | 100.00 | 100.00 | - |
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 1.34 | 0.86 | 0.48 |
专业技术人员 | 6.39 | 4.97 | 1.42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2.96 | 2.77 | 0.19 |
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 | 22.28 | 12.24 | 10.04 |
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 | 49.86 | 66.91 | -17.04 |
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 16.95 | 12.13 | 4.82 |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 0.22 | 0.13 | 0.09 |
七、促进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积极培育吸纳就业的新动能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加速推进,未来几年一些产能过剩、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将难以发展,直接带来的影响是劳动力需求减少。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阵痛”,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或将增多,如何预防大规模失业风险,更好保障就业稳定,就需要进一步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积极培育吸纳就业的新动能。一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重视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新生企业进行培养;二是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加快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挖掘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潜力。
(二)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加大就业岗位技能培训
一个地区往往受教育水平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广西作为劳动资源大省,低学历就业人口比例依然较大,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加大就业岗位技能培训对促进就业至关重要。一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需求统筹进行人才培育。高校对专业的设置应放眼未来的就业市场,尽量避免不同高校在学生专业上的培养重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二是要加强劳动资源市场人才岗位技能培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要加强对劳动资源市场人才岗位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不断获取和提高职业技能,满足市场需求和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水平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常态,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水平。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就业服务绩效考核方法,提升公共就业的服务水平。二是完善就业平台信息资源共享。采取信息化、网格化的管理模式,逐步推进社区就业服务数字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等科技手段,逐步完善就业信息的互联共享。
(四)进一步保障社会公平,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口融入城市的归属感
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已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特定群体,这一群体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方面要积极倡导社会就业公平,加大对农村转移人口在劳动纠纷中的合法权益保障;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转移人口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政策和相关配套保障基础,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外来人口诸如教育、医疗等现实问题,使转移性就业人口安心投入工作,逐步向市民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