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四层楼房变成“楼歪歪” 在桂林并不罕见(图)

10.03.2015  17:53

  倾斜的房屋旁是一个在建工地。

  蒋延明的房屋(中)出现明显歪斜。

  老蒋家的房屋门前,出现长长的裂缝。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记者杨亚)5个月过去了,甲山乡敦睦村蒋延明全家老少7口人,因为住房成了危房,至今仍然借住在亲戚家中。

  去年10月1日凌晨,蒋延明家屋外的一堵围墙瞬间倒塌,随后,全家人感觉房屋出现倾斜,并缓慢下沉。而事后,房屋被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处鉴定为房屋危险等级D级,即整幢危房。

  是什么原因让蒋延明的房屋变成“楼歪歪”?记者在调查时发现,蒋延明遭遇的情况并非个案。在桂林独特的岩溶地质条件下,地下岩溶空洞的大量存在,对本地建筑安全的设计、勘探和施工提出了与别处不一样的要求。透过本地一些危及房屋安全的事件,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这些自然灾害之外的损害,我们又能够做出怎样的警醒?采取些怎样的防范措施?

   四层的楼房无声无息就歪了

  蒋延明回忆:去年10月1日凌晨1点钟,正在酣睡中的一家人被“哐”的一声闷响惊醒,到处查看,发现是屋外的一堵围墙自己倒塌了。

  更让蒋延明感到恐惧的是,房屋也在悄无声息中有倾斜的感觉。惊恐之下,蒋延明当晚带着全家人搬出了房屋,到附近一家宾馆暂住。租客们也一并搬出。

  3月3日,记者跟随蒋延明去现场查看,他告诉记者,现在房屋沉降倾斜的幅度比5个月前更厉害。蒋延明称,这栋自建房为四层砖混结构,建于1994年,除4楼自住外,1至3层都用来出租。房屋为东西朝向,南北与房屋相邻,西面靠巾山路,东面为一个在建项目施工场地。

  记者现场目测,发现房子确实整体偏向南侧,当人走进屋内,倾斜的房屋使人产生一种眩晕感。在二楼阳台上,记者拿出一个乒乓球放在地上,球“兹溜”一下迅速滑向南侧。倾斜的房屋与南侧相邻的房屋中间隔着一条水泥走廊,走廊也呈现明显坡度,部分地面向上拱起,出现手指粗的裂痕。蒋延明称,倾斜发生前,自己的房屋地基处与邻居房屋在同一水平线,但如今,自己的房屋明显比邻居“矮了”一截,显示下沉状态。

  蒋延明告诉记者,“我认为房屋的异常与房屋东侧的施工有关,房屋歪斜前,工地上好几台抽水机三天两夜不间断在抽水。”

  附近其他单位和居民也反映了异常情况。工地北侧是一家单位的池塘,该单位有关人员称池塘原本是有水的,但现在池塘干涸,塘内还出现多个直径1至2米的坑洞。而该单位宿舍区内,多处内外墙上出现裂痕。

  蒋延明告诉记者,事发后,开发商、施工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员陆续来现场查看过,并在显著位置贴上公告,提醒大家不要靠近。2014年10月31日,桂林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处出具《桂林市房屋安全鉴定报告书》,认定该房屋整体的倾斜值已超过《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砌体结构构件墙柱倾斜危险临界值,并有持续变化的危险隐患。评定该幢房屋的危险等级为D级,即整幢危房。

  房屋安全鉴定部门还给出了处理建议,要求房屋立即停止使用,搬出住户,采取措施,从技术角度分析可否纠倾扶正处理;而根据房屋现状的损坏情况及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建议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拆除重建。

  于是,蒋延明收拾完家中的东西,举家搬往亲戚家中居住。

   人为因素易致岩溶地面塌陷

  无独有偶,就在2月26日,叠彩区安监和城建部门发出一份通知,称城北一个建设工地,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距基坑边缘2至3米的建筑物出现房屋裂缝问题,要求对危险区域划出警戒范围,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做好基坑及建筑物周围实时沉降监测工作,并进行人员疏散。

  循着“危房”这个关键词,记者搜索发现,近年来媒体报道的类似情况并不罕见。

  2013年5月1日晚,桂林轮胎厂原培训楼部分楼体发生整体倾斜,变成“楼歪歪”,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连夜展开破拆处置,并紧急转移相邻两栋楼的居民。后经勘查判断,该楼倾斜的原因系连日暴雨造成地基松垮所致。

  2013年3月,铁西一里6栋居民楼两单元墙体“分离”,两单元开裂,地基有沉降位移。经房屋鉴定部门检测,出现“楼歪歪”是受周边工地施工影响。

  再往前的2011年10月9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尧山校区一宿舍楼地基发生凹陷,楼内学生及时撤出。校方后经勘察认定,此事故是由于地质原因造成的。

  ……

  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农军介绍,房屋出现倾斜沉降,首先可能与房屋基础有关。

  “有的房屋尤其是自建民房,设计之初便可能存在先天缺陷。比如原本按照科学标准,建设一个四层的房屋需要打1.5米深的地基,自建房可能只有0.8米,距离安全标准有一定距离。”但农军也指出,“即使原有房屋的基础存在缺陷,我们对于已经居住超过两年的房子,一般看做基本稳定。如果这时发生突然的倾斜,我们会更多关注其外部诱因。”

  农军介绍说,许多出现异常情况的房屋,房屋本身的地质环境状况不够理想,地下可能存在空洞或者较大缝隙。“一般来说,外部诱因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个则是抽取地下水、施工开挖基坑等人为因素的作用。”

  “外部诱因导致房屋的倾斜,主要是通过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引起房屋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农军解释,如果地下有一个空洞,一旦地下水位发生急剧变化,这就好比一个气球突然没有了气,原本维持的平衡稳定状态被打破,便会引发沉陷。

  桂林地质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肖吉贵认为,地下水位引发的地表建筑沉陷的发生,最主要的不在于水量的多与少,而在于水量变化的幅度,急剧的地下水位升降,最容易诱发地质异常状况。

  他分析,大规模灌水、局部集中强排水、直接降雨导致的局部水涝、天旱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外部诱因,而人为抽水、基地开挖、爆破带来的震动等,也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增加岩溶地面塌陷的概率。

   岩溶地质“干扰”房屋安全

  “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存在很多土洞和溶洞,在这样的自然地质条件下,发生地质异常的情况更为频繁。”肖吉贵说,当这种现象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造成地质灾害。

  记者多途径查阅了解到,关于桂林地质构造与溶洞塌陷的相关论述不少。

  桂林理工大学多位学者曾在研究了桂林地质特点后认为:桂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因长期风化及构造作用使岩体表面岩溶沟槽、溶隙发育,节理、裂隙深切岩体,岩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稳定性差,容易导致崩塌。此外,岩溶、土洞、地下暗河十分发育,地面塌陷亦会形成。

  正因为这样的地质地貌条件,发生地面塌陷的频次相对较高。据统计,截至1999年底的前40年里,在市区及近郊约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少发生岩溶塌陷654个,构成市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

  在肖吉贵看来,引发岩溶区地面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到某个案例也很复杂,但终归要地下有洞隙才构成塌陷的基础。

  中南大学一位博士在《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影响的研究》中,对土洞和溶洞两类洞隙对建筑地基的影响做了专门探讨,认为石灰岩中溶洞分布广,其本身的构造发育情况、其他外因作用等易对建筑地基稳定造成影响;而土洞作为岩溶区常见的一种岩溶作用产物,其形成后,洞壁周围将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当地下水位发生变化时,将进一步改变土洞洞壁周围土体的应力状态,有可能致使洞体周边处产生破坏,土洞进一步扩大而最终导致塌陷。

  “溶洞的存在,还将影响该处地基的承载能力,因此,若对溶洞覆盖顶板进行重力加载,也会诱发塌陷。”肖吉贵也指出,外力作用导致的溶洞塌陷,都是通过各种方式作用给溶洞或者顶板引发的地质变动。

  当这些容易塌陷的地表建有房屋时,“楼歪歪”的灾难也就很容易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出现。

   “抽水“爆破”操作要规范

  而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为因素引发的房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这其中,几种常见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抽取地下水、开挖基坑、工程爆破等。

  “对于城市地下水的抽取,水利部门有明确规定。”市水利局水政监察支队队长王铁球说,城市地下水抽取是受严格控制的,一般来说,城市自来水管网范围内严禁抽水。特殊情况下需要抽取地下水,必须得到水利部门的许可。

  “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造成地下水位发生变化,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在批准之前,我们会对抽水处及周边环境进行勘察评估,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王铁球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对私自非法抽取地下水的相关行为人,可处以2万到10万元的罚款;如因为抽水造成严重事故,相关责任人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而城建中的基坑开挖,则往往受地域条件限制,工地外围被原有的房屋重重包围,成为出现“楼歪歪”的重灾区。

  农军介绍,根据建筑法的相关规定,后建房应以保证先建房屋安全为大原则。他说,“基坑开挖”有一个名叫《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国家标准规范,根据该规范的要求,基坑工程现场的监测对象包括自然环境、地下水状况、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周围建筑物等,同时还应持续对建筑物进行倾斜和裂缝监测。

  “开挖前,项目施工方需要针对该施工项目制作具体的《基坑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规范基坑开挖操作。”农军说,比如施工企业建立护壁桩,就能在保障周边建筑物安全上发挥重大作用。

  农军称,正规的建筑施工企业会在基坑开挖前对周边房屋进行楼面排查,不过这样的勘察并没有相关规定要求。“施工中一旦发现附近建筑物地下溶洞,只能通过加强监测或根据应急预案处理。”

  对于爆破,农军指出,在作业前也应有《爆破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根据爆破药量和威力,充分估算爆炸冲击波和振动波,测算出爆破安全距离,力求将爆破影响降至最低。

  在专家们看来,尽管很多‘楼歪歪’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对危楼里的居民来说都绝非小事。“人的生产活动越科学、越规范,居住环境才会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