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东博会向世界展示新形象新商机
记者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获悉,7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新闻发布会。
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9月11日至14日在南宁举办。目前东博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即将投入使用的新扩展馆成本届东博会新亮点,新增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约1200个展位,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提升服务
东博会期间新扩展馆露“真容”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主体建筑朱槿花造型深入人心,已成为南宁市最鲜明的城市名片之一。目前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她将以何种面貌迎接中外宾朋的到来?
记者了解到,今年东博会期间,新扩展馆将投入使用,新建了办证大厅、停车场、餐饮区等服务设施,并将新增农业合作展区、国际展区、东盟投资及服务贸易专业展区,新增展览面积达3万平方米、约1200个展位。届时,开幕大会、“魅力之城”、新闻中心等将移至新馆,总展位数将达5800个。
不仅新馆将投入使用,直达展馆的南宁地铁1号线东段也已于今年6月通车试运营。
预计到2018年,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后翼在建的宾馆、写字楼、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将陆续投入使用,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东博会会期的临近,各项筹备工作也进展顺利。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等7个东盟国家包馆参展。目前已确定的“魅力之城”有中国福州市、文莱斯里巴加湾市、柬埔寨国公省、印尼印尼群岛、老挝阿速坡省、缅甸毛淡棉市、菲律宾中棉兰老大区、新加坡、泰国曼谷、越南邦美蜀市。主题国为越南,特邀贵宾国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斯里兰卡。
合作共赢
重点围绕多领域促成新合作
本届东博会将重点围绕以下多个领域,促成各方达成新的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将举办国际产能合作展、重点项目对接会、澜湄国家产能合作圆桌会等活动,中国中车、中国路桥、中国电子等企业和辽宁、河北、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将参展参会。
周边互联互通方面,将围绕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物流等领域举办对接洽谈和论坛等活动,助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
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方面,将按照国务院今年批准的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方案,以南宁为核心基地,构建中国与东盟之间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五大平台,共筑“信息丝绸之路”。
国际园区合作方面,将举办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国内外园区推介会、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圆桌会等,促进园区发展转型升级和跨境产业合作。
深化多领域合作方面,将举办中国—东盟质检、金融、科技、农业、林业、矿业、统计、工商、环保、电力、文化、教育、卫生、气象、广电、减贫等领域的35个会议论坛,进一步促进全方位交流合作。
精彩纷呈
25周年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合作成果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本届东博会将举办25周年系列活动,包括举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成果图片展、出版《中国—东盟博览》25周年特刊等,充分展示25年来双方合作成果和东博会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第13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也将举办系列高规格活动。据介绍,本届峰会将围绕推动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深化中越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举办越南领导人与中国企业家圆桌对话会、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中国—东盟(柬、老、缅、越)贸易便利化研究报告》发布仪式、中国—东盟商事法律合作研讨会等多项活动,加强经贸信息交流,推动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促进东盟国家对华出口,共建良好营商环境。
目前,峰会各项活动报名踊跃,预计将有各国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及专家学者近1500人参加。
成绩斐然
东博会成双方合作的有效公共产品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中国—东盟博览会发挥平台作用更是成绩斐然。
据悉,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4721.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8.5%。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截至2016年5月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累计超过16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双方合作实施了电力、桥梁、农业、制造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大批项目。今年7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也正积极推进。
据统计,前12届东博会共有59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25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共52万名客商、2.5万家企业、100多家商协会、126个“魅力之城”参会。通过举办旅游展、文化展等,加深了双方人民的交流和友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汇聚了共识,促进了互利共赢,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有效公共产品。 (记者韦静 通讯员谢雨峰)
编辑: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