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远“觅富路”
山高水远“觅富路”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的龙胜,山高水远一直是当地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羁绊。可是,近年来该县江底乡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深挖“山高”之环境好、气候好等优势,引导农户发展朝天椒、罗汉果、大叶百合、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让群众在山清水秀的好环境中觅到了一条条生财之道。
“三方”给力扶助,朝天椒引进山区
江底乡与兴安、灵川、资源和湖南城步县毗邻,森林覆盖率达90%,是珠江源头水源林的重点保护区之一。全乡不足万人,七成以上是瑶、苗、壮、侗等少数民族群众。“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在这里不知沿袭了多久。
乡党委书记黄有能告诉我们,正因为山多耕地少,不少群众习惯了盯着山上的杉树和毛竹过日子。可是,水源林重点保护区域即便允许间歇性砍伐经济林,但杉树成材也得好几年。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派驻江底村第一书记韦强直言:江底村和泥塘村作为自治区十二五重点扶贫村,要想尽快实现脱贫目标,必须帮助群众找到增收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怎么办?乡长杨海生说,2011年乡党委、政府换届后,他们结合江底乡海拔高、气候湿润的特点,在县里和扶贫后盾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采取“三方给力”,即县、乡和后盾单位三方扶助,让群众尝试种植朝天椒等特色农产品。
杨乡长解释,全乡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多数村寨留守的是老人和孩子,需要重体力劳动的产业在江底显然不合适,而种植朝天椒很多就是在房前屋后的事,“老人带着孙子都可以去管护、去采摘,而且不愁卖、见效快。”
党员示范带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群众开始有顾虑。
“为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后盾单位领导为我们想了不少办法。”黄有能介绍,驻村第一书记多次亲自联系外地参观点,率领村民代表赴外地学习,甚至与农技人员一起把种养及管护技术编成册免费送给农户。(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围子村就是个典型,群众开始不相信、不敢种,我们通过党员示范户带头试种,把每亩补贴400元送到农户手上、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甚至把外地收购商提前领进农户的家门口,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群众吃了定心丸,谁还不想着多挣几个呀。”围子村委会刘主任笑呵呵地举例,“村民赵全周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老两口在家边带孙子边种朝天椒,去年就挣了近万元。”
“政府不仅给予资金扶持,还派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如何管护;到采收季节还组织外地收购商进村收购,群众当然高兴啦!”江底村委会主任刘兴华指着乡农技站站长刘配平笑言,“他有统计表,谁家种得好、收入多少,配平最清楚。”
刘配平摊开“账本”实话实说,就朝天椒这个产业而言,这几年全乡从2011年试种几十亩,到去年已扩种近2000亩,总产量超300万公斤,朝天椒去年为江底百姓人均增收至少贡献1000元。
“我们农民越干越有奔头”
“山多耕地少,致富也有巧,只要人勤劳,处处都是宝。”在江底村采访,党员示范户唐康义以这首自编的山歌来抒发豪情。
走进老唐家新砌的三层楼新房,围坐在二楼厅堂的火盆旁听他“讲故事”。憨厚的老唐直奔主题:“因为江底海拔高度很适合种植朝天椒和百合,我们种出的朝天椒亮度好、辣味足,前年外县的朝天椒每公斤卖5.2元,‘江底产’的就可以卖到9.2元。因为抢手,外县甚至包括湖南种植的朝天椒都运到江底来卖。但是,收购商识货,不是‘江底产’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聊到江底乡正在发展的红心猕猴桃产业,老唐起身把我们领到他家的种植基地。“你们看,这些苗的长势还不错吧,明年有些就可以挂果了,听说这玩意在大城市能卖到20元一个,往后每年收入就更好了!”老唐开心地又把话题转到种百合,“在山上毛竹林地里套种百合,在田边地头和房前屋后种朝天椒,我家5口人,一起算起来,去年纯收入有七八万元。”
临别时,老唐向我们感叹:“最主要还是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好,感谢政府以奖代补的激励措施以及技术培训;江底乡发展特色农业不过3年多时间,多数农户一年比一年增收快,我们真是越干越有奔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