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红军忆峥嵘岁月 传递长征精神是第二次长征
郝老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书画展
郝老到部队给战士讲长征的故事(翻拍)
郝老接受记者采访
红军帽和草鞋是郝老的珍宝,不时会拿出来戴一戴穿一穿
郝老左腿上的伤痕依然清晰
郝老亲笔写下的“长征精神永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年轻的小鬼头跟随着红色大军,爬雪山、过草地,一次次绝地逢生,一次次勇往直前……10月17日下午,百岁老红军郝毅回忆起那无比艰辛的长征路时,眼神仍无比坚定地说,因为心中一直怀着“革命一定能成功”的坚定信念,所以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一切付出与牺牲,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1 15岁参加革命 带伤走上长征路
10月17日下午,白发苍苍的郝老一边摩挲着那顶军帽,一边回忆起了八十年前的长征。郝老说,长征让他刻骨铭心,当时红军既要面对敌人围追堵截的种种困境,同时还要面对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因此长征队伍里的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
时间回到1932年2月,年仅15岁的郝毅参加了红军。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刚从鄂豫皖突围到湖北枣阳县土桥铺地区,又被敌人包围,经多次突围均未成功。这时,军领导决定用两个团(其中有郝毅所在的少共国际团)的兵力坚守一个制高点,来掩护其他部队突围。
在完成任务撤退时,郝毅所在的班只剩两名战士了。郝毅和战友退到山中间时,敌人就追了上来,两人赶紧往山头跑,可是没有跑多远,就遭遇敌人的炮弹袭击。郝毅还在跑时,旁边的战友对他说:“小鬼,你负伤了。”郝毅回头一看,鲜血已经流了很长一段路。不见血还不觉得痛,这一看到血郝毅就痛得一屁股坐在地上,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妈妈呀,痛死我了。”这时战友用力地从自己的裤腿上撕下一块布条把郝毅的腿包扎起来,然后架起他继续撤退。
“那时战斗不断,根本无暇顾及受伤的腿,再加上医药物资匮乏,只能任由伤口发炎、溃烂,甚至后来还长了蛆发了臭。”郝老撩起左边裤腿,那伤痕依然清晰可见,如同他那段革命的记忆,与他相伴了一生。
由于左腿受伤走不了路,郝毅只能爬行。后来,多亏有同志给他送了根棍子,才让他由“三条半腿”(实际上是四肢,其中左腿负伤不能站立)变成了“三条腿”(两腿加一棍)。后来郝毅就这样带着伤腿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果当干粮。”用这句话形容长征艰难的生活最为贴切。郝老说,肚子饿的时候,碰到啥能吃的都吃,就连牛羊马吃过的灰灰草也摘来吃。
2 过草地爬雪山 每天经历生死考验
“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郝老说,长征路上,红军一直勇往直前,哪怕路上要经历重重的艰难险阻,也没有退缩过。战士们三过草地雪山,历经了一场场战役和一次次生死考验。
“草地上一个老百姓也没有,村庄也没有,连路都看不到。” 谈到过草地的那段经历,百岁高龄的郝老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来。一望无边的草地沼泽,看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有些战士走着走着就陷进了泥潭,挣扎一下就连头都看不到了。
“面积大,压力小;面积小,压力大。”这便是他能安全走出草地的秘诀。郝老说,有些战士陷入泥潭后,伸着双手喊救命,一会儿工夫泥泞就已经淹没到胸口,几乎来不及救起他。“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平躺,增加面积,减少压力,才有可能从沼泽泥潭里脱身。”
草地“吃人”,雪山更是充满了艰辛。郝老回忆说,他所在的部队在长征途中一共爬了三座大雪山——大巴山、夹金山和党岭山。主峰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人称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大山,也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这些大山常年积雪,雪深过膝,半夜冻得人靠人挤在一起也扛不住。”郝毅回忆道,他在雪地里冻得根本无法入睡。夹金山海拔高,空气稀薄,红军战士是一边咬着辣椒一边走的,在那样的环境下,只有不断刺激自己才能坚持走下去。
到了党岭山,海拔5000多米,空气更加稀薄。“要翻越这座山,必须在中午前过去,否则容易出现雪崩。不管你有千军万马,一下子就能把你推到山下。”郝老回忆说。有一次,郝毅实在是走不动了,想休息一会。正好看到前面有块“石头”,他走上前把小包往上面一放就坐下来。可是还没等他坐稳,那块“石头”就歪倒了。怎么回事?郝毅回头一看,原来不是石头,而是一颗人头!是前面兄弟部队牺牲的战友啊! 当时的情景和心情令他没齿难忘,至今深深刻在脑海里。
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爬过大雪山,红军在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行军和战斗,靠的是什么?“因为我们一直坚信革命一定能成功的!”郝老说,这就是支撑着红军一往直前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信念。
3 不忘革命初心 传递长征精神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郝老说,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辛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得知红军长征胜征后,战士们都激动万分,备受鼓舞。
“当时我父亲已经不在了,只有母亲健在。”郝老说,他参加红军后不久父亲就被抓了,“当局利诱他,让他写信叫我回家,但他坚决不写,最终惨遭杀害,还被斩首示众。”尽管与家人生离死别,历经了千辛万苦的长征,但也磨灭不了他的革命意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郝毅前进。
少年时代,郝毅爬雪山过草地,为革命英勇奋战;如今白发苍苍,郝老依然通过资助、讲学等行动践行长征精神,诠释拳拳的爱国之心。
在干休所病房的墙上,有许多郝老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文章和图片,其中一张图片上有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脸上洋溢着欢笑,郝老喜欢每天看着他们的笑脸,这让他为自己和老一辈革命战士的付出感到骄傲。
郝老十分关爱下一代的成长。他说:“宣讲、助学就是我的第二次长征。”1988年起,郝老开始在各个学校传扬长征精神。为此他曾自费前往兴安、全州等自己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收集相关材料,撰写报告。据不完全统计,郝老先后担任过1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40多所中小学和70多个单位作过530多场次、1400多个课时的报告,听讲人数近21万人次。
郝老离休后还经常到一些乡镇探访资助困难家庭。他资助过上不起学的学生、遭遇灾害的老百姓等各种生活困难的人。南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数据显示,十几年来,郝老先后资助过68名贫困学生,为关心下一代资助金额近20万元。
如今,已经百岁高龄的郝老仍然没有闲下来,他还坚持每天散步锻炼,希望有一个好身体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天早上5时30分就要到楼下,他自己推着轮椅,我就跟在后面。风雨无阻,四季不改。”照顾郝老的阿姨告诉记者。郝老每天都要看报纸,看看各地发生的新闻,看到感兴趣的还收集起来。记者留意到,郝老桌上的报纸都有他做的笔记。
百岁郝老,怀着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不忘初心,向后人传递的不仅是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还有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的正能量。
郝毅
安徽金寨白塔畈人,1916年12月出生。1932年2月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入伍时年仅15岁,任霍邱县少共国际团通信员,以后相继担任川北王坪总医院护理员、延安边区总卫生部医院门诊部副主任、359旅416团卫生队队长、47军卫生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47军后勤部副部长、广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广西军区后勤部正师职顾问。曾参加过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和红军长征以及黑山阻击战、平津战役、宜昌战斗、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曾荣立大功一次,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