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烈士遗孀:哪想到还有今天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在采访徐世珍老人。本报记者 韦 佐 摄
对防城港革命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忘记,发生在1947年5月14日的大规模武装起义——三光企起义。然鲜少人知道,就在三光企起义的前一年,在港口区光坡镇中间坪村时为防城县所辖,一声枪响惊醒沉睡的人们,这就是被称为三光企起义第一枪的芒箕涡阻击战。68年过去,先烈们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个子弹横飞的夜晚发生了什么?
11月19日,阳光明媚,在这冬日难得的好天气里,记者跟随烈士黄殿玉的后代、防城港市麒胤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黄文良来到光坡镇中间坪村,探访烈士吴春华的遗孀徐世珍老人。
贤良内助 支持革命
沿着企沙公路走上一段,拐上乡间小道,不多远,我们就到了坐落在村道旁的吴家小院。吴春华的独子吴继春早早等在门外,将我们热情地迎进家门。一进门,就被墙上的匾额吸引住目光:防城港市“爱心献功臣行动”帮扶户。褪色的字迹记录着曾经的光辉。
时光如逝,68年过去,烈士之子吴继春已经年过七旬、头发花白,烈士遗孀徐世珍则已是93岁高龄的老人。但老人家依然耳聪目明,口齿清楚,60多年前的事记得清楚,说起往事,她的语气时而欢快、时而悲伤。
徐世珍是光坡镇大龙村人,距离中间坪村三四公里。她17岁与吴春华结婚,家务农活样样精通。“人家说,我在家里是大姐,嫁到这里是大嫂,刚刚好。”徐世珍笑道。
徐世珍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吴春华没有了后顾之忧。“他曾经说,幸好有你,没你帮我,我怎么有机会读书。”徐世珍语气里有一丝甜蜜。
在当时,读书是很难得的。由于日寇入侵,光坡镇当地无法上学开课,为了读书,吴春华不惜离家到钦州念中学。1944年,日军侵略步步紧逼,飞机不时从钦州市区上空飞过。老师们为了安全,把学生带到大直镇授课。在那,吴春华、黄殿玉等人开始接触共产党理论等先进思想。“在学校里,有人带毛泽东的文章给他们看,他还曾经从学校带共产党、毛泽东的书回来,让我帮忙藏起来。”徐世珍回忆道。
白天学习普通课程,晚上学习共产党先进思想,一边读书一边闹革命,吴春华等进步青年陆续加入广东南路解放军钦防武工队。家乡光坡镇有人请吴春华回乡教书,他欣然回来,借教学便利宣传革命思想。联络的人多了,有人暗里警告他不要再宣传革命,但他仍无惧而行。
1945年3月,刘镇夏会同吴春华、黄殿玉等秘密组建沿海革命游击小组,以中间坪村为根据地,以该村芒箕涡为据点展开秘密活动,并号召党员和游击队员回家乡发动群众,筹集武器弹药和经费扩建游击队伍。
吴春华回家召开家庭会议,说服父母长辈,以田契作抵押借高利贷为革命筹集资金,作为购买枪支的经费。当年才20岁出头的吴春华等进步青年,敢于担当。他不仅获得妻子徐世珍的支持,还影响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他的二弟在他的影响下也投身革命,他们身后的家庭则成为游击队的堡垒户和联络点,为革命壮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风餐露宿 荒野奔逃
徐世珍永远忘不了1946年农历9月22日晚响起的枪声。那一晚,她失去了丈夫,公公被国民党部队抓走,她带着孩子在荒山野岭到处躲藏,逃避国民党部队搜捕追杀。
钦防沿海武工队的一系列活动惊动了国民党防城县当局,1946年农历9月22日晚上,国民党地方反动头目吴国书带领防城县警察大队100多人偷袭芒箕涡,伏击海上武工队。当晚留守芒箕涡据点的有吴春华、黄殿玉等一个班的战士,他们发现了敌情时恰逢朱守刚所率武工队的船队外出返回,即将进入敌人伏击圈。危急之下,留守据点的武工队队员毅然先敌开火,用枪声示警。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战士们顽强阻击,为船队撤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场阻击战为‘三光企’起义保存了大部分实力,所以说芒箕涡阻击战打响了‘三光企’起义的第一枪。”黄殿玉的遗孤黄文良说道。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吴春华、黄殿玉两人壮烈牺牲。警察大队进村搜捕,吴春华父亲被捕,次年惨遭杀害。徐世珍背着幼儿和黄殿玉的妻子一同奔逃山野,得以幸免。
“我和姐妹们躲到刺丛里。官兵扒开草丛搜山,胡乱放枪,把我们吓得半死,当时我儿子才两岁,紧紧捂住嘴不让他哭,不然大家都完蛋。”徐世珍的语气带着愤怒和伤痛。
1947年冬至1949年秋,是中间坪乃至整个“三光企”半岛革命斗争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部队对革命家庭甚至其所在村落大肆清剿,凡是家中有“共党分子”的,家门一律被盯上“红门牌”,上面写着“此家有人在外充匪,过路军警注意检查,充匪者……”等字样。为继承丈夫的遗志,把孩子好好带大,徐世珍给儿子起名吴继春,终身不再改嫁。
四处逃难,有家不能回也不敢回,风餐露宿,靠木薯红薯充饥,吃不上几顿饱饭,晚上就睡在荒山上,刮风下雨都没地方可以躲一躲雨。“那时全村人都遭殃,国民党说要铲平中间坪村、不留一人,大家都不敢待在家里,全部跑到山上去躲。”徐世珍回忆道,“村里人都很担心我们,说,带着国民党搜捕的人认得大嫂和阿宝(即徐世珍与儿子),怎么办才好。那时整天想着,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