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甘乃光纪念馆的前世今生(图)
改造后的甘乃光纪念馆与日三亭。
甘乃光与陈杏容。(资料图片)
一座故居 两代情缘
——甘乃光纪念馆的前世今生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西斜的残阳,将位于岑溪市东山公园南麓的一座小洋楼染成一片金黄,这是新近对外开放的“甘乃光纪念馆”。在岑溪人眼里,这座由故居化身为纪念馆的西式楼房,寄寓着一位民主人士的精神追求,寄寓着两代岑溪人在沧桑岁月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一段历史 储存在小洋楼里
得悉甘乃光纪念馆对外开放,众多岑溪人纷纷顶着冬日的寒风前往观赏。记忆中那座陈旧的“乃光楼”,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别具一格。慕名前往探访的记者,面对在典雅的西式风格中融入中式建筑风味的纪念馆主楼时,联想到的是房主人甘乃光当年的风采——深沉而儒雅。主楼后侧花园中,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日三亭,以纪念甘乃光的父亲——我国早期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民国年间《广西日报》创始人甘日三。
步入纪念馆,细细品读厅堂、居室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幅甘乃光当年参与政治活动的老照片及从事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文字资料,一段早已在现代人脑海中淡去的民国年间沧桑岁月,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1897年出生于岑溪樟木乡菜园村的甘乃光,长大后进入广州岭南大学经济系学习。1922年毕业时,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这个从岑溪大山中走出来的年轻人此后的人生道路,似乎正在按着父亲生前的意愿伸展——从事经济研究,振兴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但是,甘乃光的脑海里总也抹不去父亲留给他的那个染着鲜血的背影——晚清年间参加孙中山先生同盟会的甘日三,于1908年相继创办《梧江日报》《广西日报》,倡导民主,宣传共和,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在北伐讨袁进程中于1913年被广东军阀杀害。立志为父报仇的甘乃光,不甘于埋头经济教学,最终选择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于1924年6月进入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在纪念馆中,一份毛泽东同志写给甘乃光的信件,记述着两人在1926年结下的一段友情。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的甘乃光,十分赞同毛泽东有关农民运动的主张,特聘毛泽东为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并时常到课堂里倾听毛泽东讲授的“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课程。
国共合作的局面,很快被国民党右派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破坏。原本的朋友化为敌人,但身为国民党左派的甘乃光,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观点总是与毛泽东相近。拍摄于1945年八九月间的一张照片,又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重庆谈判”那段特殊岁月。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与爱国民主人士举行了一次会谈。会谈中毛泽东、周恩来提到必须严肃处理抗战期间汉奸的问题时,甘乃光十分赞同,并极度愤恨地列举了一个个自己认为应该严加审判的大汉奸的名字。
纪念馆陈列室里,悬挂着多张甘乃光与蒋介石的合影。在其中一张民国十五年(1926年)拍摄于广州的合影照片上,蒋介石亲笔题字,称甘乃光为“乃光同志”。但是,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蒋介石从来都没有把甘乃光视为“同志”,并多次免去他所担任的“重要职务”。1927年,担任广州市市长的甘乃光被以“纵袒共产党广州暴动”的名义免职。1948年5月行政院改组时,甘乃光又因为“倾向偏左”被免去秘书长职务,改任驻澳大利亚大使。1951年5月,连大使职务也被免了。1956年9月,思念故乡却难以回归的甘乃光病逝于澳大利亚,永远留在了异乡。
政治上始终不得志的甘乃光,却在学术思想上开创了一段辉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发端并兴盛的时期。西方经济学的传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当时中国经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学术参照。甘乃光于1924年着手研究并于1926年出版《先秦经济思想史》,用西方经济学的“四分法”评介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使之成为开创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门研究“第一人”。
长年从事文秘、档案方面管理工作的经历,也为甘乃光倡导、主持我国文书档案改革提供了条件。他撰写的《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回顾与展望》《美国行政最新的趋向》《行政效率概论》《政权运用与行政效率》等10多部专著为我国文书档案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