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县农副食品市场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02.02.2016  19:03
                  一、巴马县农副食品市场现状         巴马县属欠发达地区,但农业物产资源丰富,有珍珠黄玉米、油茶、火麻、油鱼、黑山羊、本地土鸡、银鱼、香猪等名优特产,是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原料,其中加工产品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目前,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约1000公顷,基本满足县内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需要。巴马县打造生态特色农业“一园六基地”(华昱有机农业示范园和油茶、糖蔗、香猪、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原料基地)初显成效,但大部分乡村依然沿袭传统耕作方式,生产出的农副食品质量低、优质少,经济效益低,适销对路的农副食品及品种较少,市场前景并不是很乐观。         巴马县传统的农副食品一般是自产自销,没有品牌。近年来,巴马县通过平价商店“产销对接”的经营模式,减少农副产品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现有大众超市、万家乐超市2家商店获得首批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资格。同时,巴马县把“巴马香猪”、“巴马山茶油”、“巴马火麻”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农业项目作为标准化品牌来抓,逐步建立了县、乡镇、市场三级农副食品监测体系。此外,严把了市场“准入关”,对农副食品实行科学合理监管,加强了农副食品生产过程控制,逐步使农副食品流通纳入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之中,为保障农副食品在流通中的安全奠定了基础,在防止全县“问题农副食品”流入市场、流向消费者餐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巴马县农副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农副食品加工规模偏小,市场发展停滞不前。 一是巴马县农副食品加工业是“主食型”结构,以原始的米、粮油为主,精加工的农副食品比重小,技术结构不合理,主要问题是初级、粗放、低档产品多,高级、精细、深加工产品少。二是巴马县多数农副食品市场档次较低,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储存、加工能力弱,地方特色不明显,信息化手段不完善,辐射作用和对农业的带动、引领作用不强,缺乏与现代流通方式的对接。         (二)监管的点多、面广,“小、散、乱”特点突出。 一是集市数量多,物流量少。目前,全县平均每个乡镇都至少拥有1个集贸市场,大部分属于民间自发形成,分散独立经营,随意性强,市场交易水平不够活跃,多数的农副产品市场仍处于“小集散市”水平,只能在狭小范围内起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作用,难以反映真正的供求关系。二是市场管理水平低。市场管理仅停留在收管理费、摊位费上,缺少信息公开,大多数农副食品只在县乡内销售,农副食品储藏、加工、运销能力不足,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些因素制约了市场发展和农副食品的流通。         (三)市场功能不足,服务体系仍跟不上发展需要。 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巴马县农副食品市场是伴随着城乡经济发展而发展的,绝大多数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经营设施简陋不配套,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二是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低,业务经营存在盲目性。目前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分散的农民,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缺乏专门的经营知识,在业务经营上存在着自发性和盲目性。         (四)农副食品监管职能交叉,依法监管难度加大。 一是就巴马县目前而言,农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薄弱环节,“农田到餐桌”涉及到农业、食品药品、畜牧等监管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农副食品进入到零售批发环节前的食品安全信息没有得到信息共享,给进入市场后的农副食品监管难度加大,执法成本较高。三是巴马县乡村地域广大,农副食品生产、经营户比较分散,有些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加上监管部门人员、经费不足,执法人员要把辖区内农副食品生产、经营者检查一遍,需要很长时间。         (五)农副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有待加强。 一是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食品的过程复杂、供应链长,影响因素多,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引发质量安全问题,如何确保农副食品质量安全,日益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二是从目前来看,巴马县农副食品无论在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还是分销商,尚未健全完善、有效、可信度高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副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依然存在“散、乱、差”和基础设施落后,仪器设备配套不齐全等问题。         三、完善巴马县农副食品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支持鼓励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推动企业壮大规模、提升品牌效益。 一是从巴马自身特点来看,农产品原料供应丰富,农副食品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合理加工巴马名优特产品、长寿食品等旅游商品,有利于提升巴马农副食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制定激励政策、创新机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引导企业开展重质量、创品牌活动,打造品牌、打响名牌,以品牌企业、品牌农副食品带动产业发展。三是着手组建全县农副食品交易中心和农村综合交易市场,对现有的集散市场改善结构、扩大规模、增强功能,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交易市场,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提供市场支撑。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长寿元素”,发挥地方优势,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和生态农业,打造适合巴马特点的“绿色牌、名优牌、特色牌”。         (二)严格落实农副食品监管职责,加快建立农副食品市场全程监管制度。 一是完善农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严格标准,整顿和规范农副食品流通秩序,强化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农副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农业部门可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开展农副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工作,切实履行好农副食品从种植养殖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监管职责;同时,把监管的信息报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以便履行好农副食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后的监管职责。三是将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县、乡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相应的考核规范和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联合督查,切实推动监管责任落实。四是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共同研究解决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职能交叉和监管空白问题,进一步理清监管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出现监管“漏洞”和“盲区”。         (三)推行农副食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一是农业部门应健全农副食品产地准出制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着手建立与农副食品产地准出制度相对接的市场准入制度,将农业部门查验认可证明资料作为农副食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的基本条件。二是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依托乡镇执法监管力量,加强督导巡查和监督管理,确保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过程中的质量合格证明真实、有效。三是农业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加快建立农副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农副食品从生产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环节可追溯。四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通过监督农副食品经营者建立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逐步实现农副食品生产、收购、销售全链条可追溯。         (四)有效加强农副食品市场监管执法合作,深入推进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一是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不断推进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建设和人员配备,加快建立健全乡镇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着力提高乡镇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二是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建立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互换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相关信息。三是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应急管理方面的交流,开展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合作,共同建立和完善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统计制度,强化统计数据资源共享。四是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针对全县农副食品在生产、收购、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联合依法开展专项治理整顿。         (五)加强农副食品市场舆情监测和应急处置,强化检验、检测资源共享。 一是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全县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重大舆情跟踪监测,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及时联合研究处置突发事件和相关舆情热点问题。二是加强农副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和法制宣传,可以根据科普宣传工作需要,适时联合开展农副食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三是做好农副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逐步解决乡镇检验和检测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四是加快巴马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建立市场信息平台,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农副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全县农副食品检测和监管能力。(巴马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韦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