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发展综述
11月18日,巴马瑶族自治县举行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广西壮族自治、河池市有关领导及各族群众代表等参加大会。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桂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500—800米之间。巴马集老、少、边、山、穷、库区于一体,境内居住着瑶、壮、汉、仫佬、毛南等12个民族。全县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石山地占30%,土山地占69%,水面占1%,辖7个乡3个镇,103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为29.9125万人。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香猪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富硒之乡。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先后获得全国县域旅游之星、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全国环境综治优秀示范县、中国十佳最美小城、最适宜人居和最佳休闲养生的十个小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国家旅游局定点扶贫县、国家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巴马是革命老区,具有优秀的革命传统。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是百色起义的发祥地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据资料统计,在历次革命斗争中巴马平均每7户就有1人为革命牺牲,每9户就有1位烈士。巴马是国家规划实施的“百色风雷,两江红旗”红色旅游线路重要组成部分。巴马西山被誉为“广西的井冈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山是右江革命的指挥中心。巴马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国家规划实施的“百色风雷,两江红旗”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韦拔群同志牺牲地香涮洞等一批著名的旅游景点。
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长寿文化源远流长。补粮、送寿、敬老、祝寿习俗在民间一直保持完好,“惟仁者寿”、“春圃烟霞”、“寿比冈棱”等敬老祝寿古匾珍藏民间,寄予深厚的长寿文化底蕴。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邓诚才因军功卓越在朝廷为官。此人为官清廉屡屡建功,六十岁时还参加“英法战争”,荣归故里之后,用自己的俸禄购买甘蔗种送给村民种植,发展香猪,增加村民收入,此外还将制做腊肉之法教予乡邻,造福地方百姓。清朝光绪帝得知后便于1898年钦命广西提督府为已经百岁高龄的邓诚才老人题赠“惟仁者寿”寿匾。1960年秋,武汉医学院长寿科学研究所专家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和公安厅提供的线索,首次到巴马作长寿考察,巴马的长寿现象由此引起了国内专家关注。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长寿专家森下敬一博士经过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认证,1991年11月1日,在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宣布巴马为世界第五个(被发现的)长寿之乡。2003年国际自然医学会在巴马县成功举办了巴马首届国际长寿学术研讨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认定书,森下敬一博士给予“巴马是上苍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的评价。至2015年底,全县有94名百岁老人健在,每10万人口中有33位百岁老人,将近世界长寿之乡认定标准的5倍。此外,在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五个世界长寿之乡中,巴马是唯一一个百岁老人继续增加的地区,这一递增的“长寿现象”成为科考的课题。长寿探秘游已经成为广西十大旅游精品游之一,研究探讨巴马长寿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重大课题,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巴马长寿旅游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引起国家和自治区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品牌和名片。2013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列为全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与北海、桂林等旅游区一起成为自治区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巴马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除长寿资源外,巴马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巴马是一个山清、水秀、洞奇、物美、民谆、人寿的旅游之地,自然景观独特,人文资源奇异,境内有号称“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长寿水晶宫”和“水上芦笛岩”百鸟岩为代表的岩溶洞群体及天坑群,有逶迤绚丽的盘阳河风光和湖光山色的赐福库区千岛湖风光,寿乡探秘和民族风情生态游已列为广西十大旅游精品之一。先后获得全国县域旅游之星、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中国十佳最美小城、最适宜人居和最佳休闲养生的十个小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等称号。2013年7月自治区确定巴马为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
巴马是休养养生旅游名县,养生环境神奇独特。地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8.8℃—20.8℃,全年无霜期338天,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相对湿度79%。巴马是一个天然大“氧吧”,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根据科学检测,水晶宫、百魔洞和百鸟岩等著名旅游景点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达20000—50000个、盘阳河两岸达3000以上,县城城区达2000以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只有200—300。比一般内陆城市高数十倍。专家指出,负氧离子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这里有优质的阳光,阳光远红外线辐射多,在强烈的阳光下不觉得阳光毒辣,有“生命之光”的美称;这里的水是小分子团水,呈弱碱性,富含微量元素,调节血流酸碱性,消除血脂,增强免疫力,天然矿泉水无处不在;有独特的土壤,土壤富含适于人类生存、益于人类健康的锌锰硒等矿物质,锌锰能降低脑血管和心脏疾病;有高强度地磁,对人体神经和血液起到调节作用,消除血液中的血脂;有良好的气候,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交汇区,受海拔高度和季风影响,平均日照为 5 小时,比同纬度平原区少 1—2 小时,有利于避免烈日暴晒,减少能量消耗。年平均气温约 20.4℃,给予人的舒适度很高,每年都有10万左右的“候鸟人”聚居这里养生度假。2010年春节,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巴马视察时给予巴马高度评价。近年来,巴马紧紧围绕长寿特色,放开眼界、整合资源、强化宣传、科学发展,大力发展长寿养生旅游业,创造了广西旅游发展史上的“巴马现象”,巴马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巴马紧紧围绕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核心区的总体要求,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工作思路,坚持环保红线,着力发展绿色GDP,以长寿食品产业为主线,倾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社会人文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环境与科学持续发展相统一。
特色农业绿色发展
产业化、基地化发展。近年来,巴马立足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品牌,大力推进特色农牧业开发,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创建香猪、火麻、无公害蔬菜、有机农业示范园、草莓园、火麻桑杆食用菌生产等各类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树立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5年,全县共创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50多个,家庭农场发展到8家;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全县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并培育发展了巴马绿色长寿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巴马百岁寿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1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2家、市级8家),企业联结基地50多万亩,带动农户48100户,实现年销售收入82556万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2家,注册资金6000多万元,登记在册成员4200人,资产累计超过亿元,年产值1.5亿元,行业产业带动非成员户6500多户,成员户年人均纯收入比当地行业经营非成员户高出20%以上,农民经济实体不断壮大;目前,全县种植龙骨花5万亩,火麻5万亩,小杂粮(珍珠黄玉米、饭豆等为主)1.1万亩,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完成0.3万亩,蔬菜种植9.15万亩;油茶种植面积31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21万亩,全县目前拥有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村1个、三星级农家乐2个,休闲农业园区3个,旅游特色村12个,农业旅游示范点15个,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2015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实现总产值10亿元以上。
品牌化、优质化发展。力抓农业品牌建设工作,2012年12月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14年,巴马儒礼桃花源养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企业(园区),“巴马坡纳屯休闲养生基地-巴马达西儒礼桃花源景区-仁寿文化源景区”旅游路线,被评为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华昱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取得欧盟德米特有机认证;巴马香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巴马火麻产品被国家质监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农产品(基地)“三品一标”认证数7个,总面积8.7万亩;巴马“小巴”牌香猪、“丽琅””牌矿泉水、“香猪王”牌巴马腊香猪、“泽师”牌巴马腊香猪、华昱公司“瑶贡”牌有机蔬菜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
巴马香猪,也叫七里香猪,是一个具有悠久饲养历史和稳定遗传基因、品质优良而珍贵稀有的地方小型猪品种,其性野早熟,外貌清秀,体型矮、小、短、圆,皮薄肉细,味美甘香,蛋白质、氨基酸、钙、磷含量高,营养丰富。明末清初为朝庭贡品,远销南洋。它是巴马县当前最优质的品牌特产之一,1995年获“中国香猪之乡”称号,2000年、2001年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种质资源保护计划,2005年10月,获得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到2006年1月,巴马县成功注册巴马香猪证明商标。2011年,巴马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巴马年产20万头原种香猪养殖及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经营集约化的巴马特色渔牧业新格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有效地推动了巴马香猪产业发展的进程。
巴马油鱼,是巴马母亲河盘阳河的特产,体形长而圆,重约50克左右,小巧玲珑。油鱼,顾名思义,入锅不放油,文火煎到一定程度自行出油,不沾锅,香气四溢,有“一家煎油鱼,十家闻鱼香”的说法。吃起来,油溢于唇而不腻,鲜嫩甘美,醇香酣畅,鱼骨细如丝,不需吐出。同时,有药用价值,故有“水下人参”的美称。由于油鱼是珍稀鱼类,政府将其列为保护对象,禁止滥捕乱杀。
山茶油,也叫茶籽油,经科学化验鉴定,巴马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同时不含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质。油质黄而清亮,纯正清香,经常食用,对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心血管硬化、胆固醇高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它是巴马群众必不少的生活食用油之一,也是长寿秘诀之一。
火麻,火麻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卵磷脂、亚麻酸、维生素及钙、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之有润肠胃、滋阴补虚、助消化、明目保肝、祛病益寿之功效,且对老人便秘、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疾病有特殊疗效。火麻是唯一溶于水的油料,是巴马百岁老人长期食用并得以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群众称之为“长寿麻”或“长寿油”。
黑山羊,是巴马山羊老品种,个小结实,特别灵活,登山走石,以吃山上的野草和灌木树叶为主,肉质鲜美可口。毛、肉、骨各部都可入药,如羊脑、羊活血、羊酱、羊肝等均有药用价值。特别是雄性黑山羊的肾脏配上桂圆、砂仁、大枣等10多种巴马山上采集的名贵草药,加上巴马的山泉酿制的头锅米酒泡制药酒饮用,能够调节阴阳血气,有滋阴壮阳、补脾益肺、固本培元之功效,尤其对于未老先衰、元气失调、肾亏腰痛、头晕眼花等症状有独特治疗作用,2014年出栏7.8万头。
特色工业逐步转型
巴马实施兴工强县战略,走生态型工业发展路子,坚守环保红线,实行环境倒逼机制,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突出生态型工业,以长寿健康产业为主导,以纯天然饮用水、山茶油、香猪加工、火麻、五谷杂粮、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火麻、核桃、野生茶系列饮品饮料加工、保健酒等区、市重点扶持的长寿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发展“绿色GDP”,推进工业逐渐转型升级。目前全县从事长寿食品生产经营的有3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有10家。从事饮用水(矿泉水)生产经营的企业13家,从事特色长寿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23家。
2015年饮用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8.3%,特色长寿食品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5亿元,同比增长15.6%。两大产业2015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6.2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8.26亿元的89.16%,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3亿元的49.33%。在两大产业中,广西巴马丽琅饮料有限公司的“巴马丽琅”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广西巴马神酒业公司的“巴马神”、广西巴马印象生活体验产业有限公司的“万力山”和广西巴马活泉饮料有限公司的“寿乡第一泉”等8件品牌荣获“广西著名商标”称号。
“十三五”期间,巴马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将紧紧围绕将“巴马建设成为中国绿色长寿食品加工示范区和中国纯天然饮用水(矿泉水)生产加工示范区”的两大目标,优先培育做强做大做优长寿食品加工产业和饮用水(矿泉水)加工产业,特别是饮用水(矿泉水)产业,经过二至三年的培育发展,“水名片”将成为巴马县继“世界长寿之乡”之后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到“十三五”期末,培育长寿食品生产加工业1-2家和饮用水生产加工业2-3家做强做大做优,亿元以上企业10家以上,争创3-5个著名品牌,长寿食品生产加工业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饮用水(矿泉水)生产加工产业年完成饮用水生产产量300万吨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以上,两大产业实现上交税金5亿元以上,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两个示范区基本建成,形成长寿食品生产加工产业和饮用水(矿泉水)生产加工产业支撑巴马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特色旅游业迅猛发展
近年来,巴马县充分挖掘独特的旅游资源,围绕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城、国家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县等目标要求,以长寿养生旅游为核心,以长寿文化为魂,突出特色、加强宣传,编制规划、夯实基础,出台扶持政策,发展乡村旅游,加强旅游管理,推进长寿养生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8年的64.64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373.52万人次,年均增长28.4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4285万人次,同比增长10.6%,旅游社会总收入从2008年的4.0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8.84亿元,年均增长32.18%,创造了广西旅游发展史上的“巴马现象”。预计2016年1至8月份,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96.83万人次,同比增长18.13%,旅游总消费25.33亿元,同比增长28.5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94.39万人次,同比增长18.23%,国内旅游消费24.68亿元,同比增长29.08%;接待入境旅游者2.4373万人次,同比增长6.67%;国际旅游(外汇)消费1055万美元,同比增长11.5%。全县目前拥有2家国家级4A级景区,2个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全国唯一的县级长寿博物馆;有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5家,旅游宾馆饭店430多家,农家旅馆近240家,星级农家乐4家,总床位近17200张,旅行社及分社14家。全县形成以龙洪、赐福湖、盘阳河沿线为中心阵地的休闲养生度假中心,东有东山瑶族风情游,西有燕洞、所略乡村游和天坑石林探险游,南有敢烟长寿文化之旅,北有那社长寿风情观光和西山红色旅游的特色旅游网络格局。
加大宣传推介,实施走出去战略。编印《巴马旅游画册》,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央电视台、广西卫视等媒体投放旅游宣传广告,央视第四频道“百山百川行”,第七频道“相约”等栏目分别专题报道巴马长寿现象,去年以来,央视共12批50多人次深入巴马采访,挖掘、报道巴马长寿现象;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桂林旅游博览会等旅游宣传促销展会,举行2014年“养游巴马”核心黄金圈新闻发布会,分别在浙江、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春、重庆、郑州等地举行巴马旅游专场宣传推介会;在县区主要交通要道设置旅游区大型宣传牌3块、主要街道路灯电杆悬挂宣传标语680块;成功举办第五届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巴马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编制规划,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编制《盘阳河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等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先后完成巴马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赐福湖组团创国家5A级景区规划、以百魔洞和百鸟岩为核心的盘阳河创国家5A级景区规划、以命河和水晶宫为核心的命河—水晶宫创国家5A级景区规划、龙洪组团创国家5A级景区规划等8个旅游发展规划。启动了县城总规第三次编制,启动编制《县城区及乡镇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范围约40平方公里,涉及巴马镇、甲篆镇、那社乡等3个乡镇。同时做好甲篆镇等10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在规划过程中,把帝皇宫、龙田石林、好龙天坑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道路交通、供水、环卫、节水、绿地、排水、燃气、照明、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融入所在乡镇总体规划,完成了盘阳河两岸10个村屯的农村连片整治污水处理项目编报。与此同时,做好《甲篆镇坡月村总体规划》和盘阳河两岸及景区周边等59个自然屯、二级公路沿线等50个自然屯村庄、50个50户以上主要自然屯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大力实施道路改造工程、河道景观工程、文化建设工程、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等“四大工程”;建成和正在修建通往长寿水晶宫、西山红色旅游、百鸟岩、百魔洞、龙田石林、交乐天坑景区公路,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开通广州、重庆、桂林至百色巴马机场航线、南宁至巴马“寿乡旅游巴士”专线、盘阳河景区公共汽车专线;全力以赴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还先后引进了仁寿源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区、云外天乡国际养生度假区、世界瑶族文化旅游村和东盟文化养心园等特色鲜明的景区景点项目;坡月村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盘阳河流域绿化美化项目等10个总投资达7.27亿元的国际旅游区建设大会战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旅游扶贫扎实推进,辐射带动日趋壮大。围绕国际旅游区建设,实施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打造坡纳、达西、敢烟等村屯作为旅游扶贫农家乐示范点,以此带动面上的村屯发展。甲篆镇百马村坡纳屯200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经过整合资源力量,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养生度假旅游经济,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增长了11倍。达西屯原是该县特困村之一,2010年以前,全屯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2012年,桂林市政府对口帮扶该屯200万元,加上县政府和公司投入,建成了达西儒礼桃花源新村,成为巴马县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旅游扶贫的示范屯,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8080元。像坡纳、达西这样通过景区、企业和社会帮扶致富的示范屯,巴马就有近30处,如长寿水晶宫景区、百魔洞景点、百鸟岩景点、活泉食品饮料公司、统一矿泉水公司、赐福湖长寿岛景区、中脉公司、丽琅饮料公司、仁寿山庄景区分别帮扶牛洞屯、百魔屯、烈屯、弄劳屯、班足屯、那汉屯、坡贵屯、坡类屯(平林村)、敢烟屯、坡纳、巴根、坡类(赐福村)等自然屯致富。对新进入巴马的企业,该县要求企业积极承担参与当地旅游扶贫、新农村建设责任,如巴马寿泉天然矿泉水厂、巴马那泉天然山泉水厂、巴马百岁寿星健康长寿产业有限公司、百年食品有限公司、巴农食品饮料厂、中脉寿乡百岁源矿泉水厂和百岁源景区等,都开始分别着手参与盘当屯、那泉屯、六一屯、拉庙屯、坡开屯、重屯旅游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出“以旅助农,以农兴旅”的旅游开发扶贫新模式,全县有8000多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得到了实惠,走上了致富之路。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随着长寿养生旅游迅猛发展,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抢占巴马旅游市场,违法违规作业,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为此,巴马县严格执行《国家旅游法》,强化树立依法兴旅和依法治旅的理念,强化依法治旅兴旅,强势整顿市场秩序,促进旅游环境良性循环。一是整合资源力量,强化综合执法。强化旅游法制机构建设,成立自治县旅游执法大队,同时建立综合执法、安监、公安、文体、国土、消防、质监、物价、工商、药监、卫生和旅游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持每季度和旅游黄金时间,对百魔天坑景区、水晶宫景区等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寿乡、华昱、运达等重要酒店,坡纳等农家旅馆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整治水晶宫、百魔洞景区门前100多个临时摊点,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把摊点搬到宽阔停车场附近的商业区,彻底消除了多年影响景区秩序的“顽症”。对全县14个旅行社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杜绝无证照经营;开展旅行社、导游、购物、景区点等公开承诺不收回扣活动;整顿导游员队伍,规范导游行为,整顿旅游购物企业,保证诚实信用,聘请义务监督员,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构建有效的社会监督网。实现旅游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旅游购物、消费无宰客,旅游服务质量零重大投诉、旅游经营无“黑社”、导游服务无“野导”和“不让一个游客受委屈”的目标。此外,按照自治性、自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原则,成立了国际“候鸟人”协会等县旅游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推进诚信旅游,抵制低价恶性竞争,自我管理,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2015年以来共举办3期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旅行社、星级农家乐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和素质,自学抵御各种诱惑,不做损害巴马长寿旅游发展的违法事。2014年6月21日14时13分,中央电视台第13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长寿乡”变“灾难地”》及“长寿巴马的‘神水’秘密”、“长寿巴马的‘神医’秘密”为题,对外来人员借助“巴马长寿之乡”品牌进行“非法行医”、“虚假医疗广告”,巴马的饮用水企业的宣传口径不一以及“候鸟人”宣传“失真”等方面问题进行报道。报道中,有属实的一面,也有不客观、不符合事实的一面,还有部分驻京“业内”人士对巴马饮用水不科学的说法等,给巴马饮用水产业发展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巴马县积极采取措施,组织强有力队伍,先后深入“候鸟人”居住密集点坡月、巴盘、甲篆、坡纳一带,依法对各类违法广告、非法行医、非法制售假药和伪劣食品、非法出版印刷品、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同时,成立水产业协会,加强产业行业自律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另外,积极与媒体对接,认真对待、积极应对不符合事实报道。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16日,全县共出动执法人员285人次,拆除(清理)违法广告牌446块(其中大中型广告牌94块)、灯箱162个;收缴违法广告宣传资料2390份;责令2家公司自行销毁含有虚假夸大宣传的包装盒7600个,扣押、下架其含有违法广告内容的巴马品牌产品2286盒,案值12万多元;发放行政告诫书22份、限期整改告知书25份,限期办理营业执照14户。
生态环境保护标本兼治
生态环保是巴马的生命。巴马县坚持科学发展,实施环保优先战略,一切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杜绝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落户巴马。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污染防治,标本兼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科学发展。
立法治本。随着长寿养生旅游业迅速发展,大量的养生人群的涌入和“候鸟人”的留驻,生活排污量与日俱增。市场利益驱动,一些不法分子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现象日益严重,加上规划编制和环保设施滞后,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压力递增。为保护巴马生态环境和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2015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巴马县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盘阳河流域保护和管理的决定》和《巴马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分别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项目开发、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预防和处理等方面,对盘阳河流域森林、土地、矿产、水、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作了详细规定。
规划先行。启动了县城总规第三次编制,启动编制《县城区及乡镇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范围约40平方公里,涉及巴马镇、甲篆乡、那社乡等3个乡镇。同时做好甲篆乡等10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在规划过程中,把帝皇宫、龙田石林、好龙天坑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道路交通、供水、环卫、节水、绿地、排水、燃气、照明、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融入所在乡镇总体规划,完成了盘阳河两岸10个村屯的农村连片整治污水处理项目编报。与此同时,做好《甲篆乡坡月村总体规划》和盘阳河两岸及景区周边等59个自然屯、二级公路沿线等50个自然屯村庄、50个50户以上主要自然屯村庄建设规划。
绿化固本。建县后,自治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保护森林资源,执行“护林有功受奖,毁林受罚”的政策,推行“大力造林,普遍护林”的方针,激发了全社会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六十年来,共贷款、引资、自筹近资金3亿元,投入巴马林业建设,胜利组织实施了造林灭荒、改燃节柴、万亩经济果木林、绿化造林、石漠化治理、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基金以及全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试点县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有林面积由建县初期的24.06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233.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期的0.82%提高到2016年72.2%,超过了全区的平均水平,挤进了全国之前列。
标本兼治。一是狠抓“三废”治理。为治理好盘阳河流域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问题,近年来,投入近1.2亿元建设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拉合坳垃圾填埋场,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甲篆、坡月两个污水处理厂和坡月、西山、所略垃圾中转站、所略百久垃圾填埋场,投资100万元,建成甲篆镇坡纳村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抓好盘阳河两岸排污企业及村庄排污口的整治工作,共整治甲篆屠宰场等排污企业10个,其中强制关停采矿企业7个,整改村庄污水排放口2个;对新建项目,做到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使用。二是强势整治“两违”。三年来,巴马县对“两违”(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整治保持高压态势,共出动巡查车辆4175余台次,人员53200余人次,共拆除“两违”户477户,面积达39505多平方米,对核心景区13栋违章建筑进行查封处理。完成巴徐巴册、农科所、印象巴马、甘水等“两违”案件整改处理工作。按照“一户一宅”原则,切实抓好遗留问题的整治整改,对于坡月村已建起的高层建筑、养生公寓等,全县提出了“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对房屋进行技术、安监、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鉴定,对符合相关标准或能够达到整改要求,经整改验收合格后,予以办理相关证照,对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或不符合整改要求的,坚决予以强制拆除”的工作思路。对盘桥、巴发、那桃、巴册等地出现利用今年春节、清明节、五一节和双休日等假日抢建的“两违”户,出动铲车等执法工具进行强制拆除。三是整治赐福湖。赐福湖是盘阳河流域的著名旅游景区,上世纪90年代起,沿湖移民开始发展网箱等水面养鱼,面积达到29万平方米,大大超出3‰的科学合理可养殖面积。水面养鱼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影响了水上交通、水质和污染了环境,与发展旅游业矛盾突出。为此,巴马县结合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建设,2014年着手实施“退渔还景”,全部拆除湖面277974拦网网片、104404平方米搬缯网、2067个网箱、195地笼网,清理湖面垃圾漂浮物,清洁水面超过1000万平方米,让湖区渔业恢复原生态状态,实现湖面清洁、湖水清澈、空气清新的目标,并将赐福湖抱团发展,规划建设成为5A级景区。四是创新开展“美丽巴马·生态乡村”活动。自开展清洁乡活动以来,全县针对“清洁家园”专项活动,共投入资金3250万元,建成焚烧炉444个,垃圾池674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5个,建成污水处理厂3个,购买人力三轮清运车535辆,机动三轮车100辆,四轮车19辆,垃圾桶2723个。筹措“一事一议”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村屯道路硬化6万平方米。风貌改造投入3000万元,完成田阳交界至甲篆坡月百魔屯二级路沿线房屋立面改造3686户,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村屯绿化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完成900个屯的绿化工作,即在盘阳河、灵岐河流域,国道323线、省道208线沿线,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公路沿线的村屯内,选择100个屯作为重点绿化示范建设,面向全县选择800个屯作为一般村屯绿化建设;饮水净化工作。在全县实施农村集中饮水净化示范工程3个,其中重点示范乡镇集中供水净化工程2个,村屯集中饮水净化工程1个;成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1个;围绕盘阳河流域即从同扛水管所到坡月一带建设示范点2个,灵岐河流域沿岸建设示范点1个;到2015年全面解决“十二五”规划剩余的2.33万农村人口(包括农村中小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含氟、苦碱水、严重污染水等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加快推进大石山区、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地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加快解决国有林场饮水安全问题,因地制宜连片集中供水,2016年建成3个“饮水净化”示范项目,积极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体系,检测能力达到24项水质指标以上;道路硬化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县修建交通公路设施项目119项,完成总投资3.8435亿元。其中投资17322.84万元修建三级公路建设5条共85.53公里;投资17269万元开通通村水泥路48条共291.32公里;投资9500万元建设大化至巴马二级路(巴马境内)19.21公里,该公路已建成通车,投资1亿元建设巴马至平果坡造二级路(巴马境内)16.92公里。尤其是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巴马境内45公里)和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这2条高速公路项目相继落地巴马后,该县终于摆脱无高速路过境的窘境,标示着巴马的道路交通跨出历史性的转变,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文化建设方兴未艾
巴马长寿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底蕴丰厚,为保护传承发展巴马特色文化,巴马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统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拓展内容,进一步扩大受益范围、消除覆盖盲区、提高建设标准、改进服务方式、推动管理创新,着力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如今全县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基本形成。
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图书馆1 个,大型文化广场2个,文化体育场1个,长寿博物馆1个,革命历史纪念馆 1 个;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农家书屋113个藏书230000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98个、电子阅览室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村点数 103个,开展送戏下乡活动50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活动 4633场次。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因地制宜购置科普教材、歌曲、影视节目、地方戏曲等文化娱乐类正版光盘,更换、配置机顶盒,保障网络畅通,开展视频节目播放、科技培训、文化娱乐等活动,建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点 155个,其中乡镇站点10个,行政村示范点 10 个,各村依托学校站点 3个,基本上达到覆盖全镇,上下贯通的教育网络。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成任务100 %,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 85 %,总投入 200多万元,群众共享“文化信息”和“文化服务”的硬件基础已初步形成。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文化民生工程建设资金近 1200 万元。
巴马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纳入民生工程建设,在地方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依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2015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扶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农家书屋运行维护、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农村体育活动等,繁荣农村文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共举办山歌会100场次,举办民间节庆活动(如祝著节、三月三山歌会等)50场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际旅游区建设文艺巡回演出活动100多场次。
民生保障安民暖民
巴马坚持以惠民工作为先导,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强民生保障建设,切实改善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999年l2月,全县开展屯级公路建设大会战,采用“四个一点”(即自治区人民政府补助一点,县乡人民政府自筹一点,发动社会捐资一点,受益群众自筹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全县12个(当时还设有局桑、平洞乡)乡镇的78个行政村中260个自然屯修建260条通屯公路,累计里程390.65公里,至2015年底,全县10个乡镇103个行政村实现98%以上通水泥(沥青)路,全县10个乡镇,除东山乡、那社乡外,已开通城乡公交乡镇8个,现有公交线路16条。汽车保有量:客车1621辆,营运货车6461辆,出租车75辆。通过运输业的带动积极促进社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计划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06处,家庭水柜450座,计划总投资2673.91万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33万人,目前已完成水柜建设250座;安居工程完成局桑卫生院、百林卫生院、那社卫生院共60套公共租凭住房,燕洞乡中学、巴马镇二幼、教师公共租凭住房,那桃乡小学共68套教师公共租赁住房,巴马镇拉合垃圾填埋场公共租赁住房16套均已开工建设。建设巴马民族保健酒厂棚户区改造住房(二期工程)18户,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巴马农机公司棚户区改造住房20户也已开工建设。
认真实施社保惠民工程。巴马县全部就业人员由1952年的258人增加到2015年的13812人,增长了53倍。1981年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劳动服务公司,负责全县城镇失业人员就业、返乡知青安置工作,2003年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全县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工作。2015年末,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55人,完成率120.2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85人,完成率120.3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4395人,完成率107.72%;职业资格证发放935本,完成率207.7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1%,比市下达任务4.5%降低1.59,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就业局势总体平稳;2015年末,全县社会保险(生育、工伤、失业、养老、医疗)参保人数60897人,基金征缴7489万元,其中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790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28178人。91973人参加了新农合,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凡符合条件享受城乡低保的人群都能够享受城乡低保。
做好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315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为别A、B、C三个档次的116元、106元和101元,均达到自治区的要求;2015年新建五保村10个,分别位于西山乡的福厚村、林览村、弄京村、卡才村,凤凰乡的凤凰村、德纳村、那朝村和百林乡的平田村、罗皮村、那弄村;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项目已为全县52728户农户缴纳农房保险金10.025万元;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项目:2014年财政配套补助资金共2488.9万元,其中中央1640万元,自治区554万元,县级294.9万元,共支出1872.71万元。卫生惠民方面:201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人均筹资额达390元,比上年340/人增加50元/人,参合人数为229932人,参合率为99.05%,实现农村居民全覆盖;继续加大教育投入。2014年巴马县享受符合营养改善计划学生数25812人,覆盖率100%。现有13所学校供应正餐,246所学校供应早餐。有179所学校实施食堂供应模式。2014年自治区财政厅下达巴马县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补助资金1068万元,从2014年春季学期起,巴马县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拨款221万元,为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聘请了219名食堂工人。此外,巴马县中小学生还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资助项目、普通高中免学费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项目等。
不断加大生态惠民工程投入。近年来,完成治理岩溶面积27.26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0.92平方公里。实施封山育林120公顷,人工造林60公顷等。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72.2%。落实农作物补贴面积20.29万亩,完成农资综合补助1366.45万元,惠及种粮农户4747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