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四措施推动养殖业贷款财政贴息实施

14.11.2014  18:50

  为加快养殖业发展,拓宽养殖业融资渠道,探索支农惠农新方式,切实增加对养殖业的投入,从2009年起,柳州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贴息专项资金,由柳州市水产畜牧局与金融部门合作,开展养殖业财政贴息贷款业务,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扶持养殖业发展的新模式。 

  该类贷款财政贴息的重点支持范围是:柳州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会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对农民增收有显著(潜在)带动作用的规模养殖户(场)发展养殖业。5年间,累计发放贴息贷款3.48亿元,支付养殖业财政贴息2105万元,共扶持养殖贷款户600多家,目前,贷款质量良好,未出现坏账。 

  通过四项措施,财政部门积极推动该贷款贴息项目的实施: 

  (一)整合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为保障财政贴息贷款工作顺利开展,财政部门从编制预算环节入手,不断加大财政贴息规模投入,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200万元的专项贴息资金。随着养殖业财政贴息工作的大力推进,市财政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不断优化支出结构,通过整合部门资金、农民倍增计划专项资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等财政资金,2011-2012年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400万元财政贴息专项资金,至2014年通过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安排财政贴息专项资金达到1200万元,其中养殖业财政贴息专项资金1000万元,是2009年5倍。 

  (二)沟通协调,力争有利条件 

  在实施养殖业财政贴息贷款政策初期,由于合作的金融机构少,养殖户能提供的抵押物不多,因此,金融机构要求财政部门在贴息资金的基础上,还需在金融机构贴息专户上预存贷款总额30%以上的保证金。为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贴息资金撬动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财政部门、水产畜牧局多次向协作金融机构分析养殖业市场发展的潜力与金融机构的未来收益,探讨是否可以取消保证金制度,最终,财政部门以“本级财力允许范围内每年适当增加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的允诺,将30%保证金这一条款在合同中兑换过来,解除了财政资金承担兜底风险的束缚,推动了养殖业财政贴息贷款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规范管理,完善操作流程 

  市财政部门与水产畜牧局及金融部门联合下发了《柳州市养殖业财政贴息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每年重新完善下发《柳州市养殖业支农惠农财政贴息贷款工作方案》,制定一系列养殖业财政贴息贷款审核办法、审批程序和管理规定,对申请养殖业贷款的对象、条件、贷款额度与期限、贷款申请与审核、贴息额度与贴息资金拨付、贷款后续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和要求,规范了贷款操作流程。 

  (四)严格审核,控制贷款风险 

  财政部门着重把握贴息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导向,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市养殖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项目申报,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筛选。各级水产畜牧部门发挥熟悉养殖业的优势,对贷款申请业主所养殖品种、养殖规模、养殖设施、养殖风险和贴息贷款额度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实地审核和评估。金融部门则着重审核贷款申请业主的信用信誉情况,符合条件的金融部门办理贷款发放手续。 

  截至目前,柳州市市级以上养殖业重点龙头企业19家,其中有12家申请市级财政贴息贷款,通过审批的有12家,审批通过率为100%,共累计投入76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新品种引进、基地改扩建等项目的实施,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信息报送:柳州市财政局                    编辑:卢清建

唱响“广西财政之歌” 弘扬“广西财政精神”
  ——全区财政系统“迎大庆 颂党恩”歌咏比赛圆满财政厅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广西著名作家彭匈应邀出席我厅财政青年沙龙并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