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生活有真味 话遍桑麻是安居
扬美古镇大门。
三界庙前的石雕古迹。
举人屋大红灯笼高高挂。
百岁老人使用手摇木制鼓风机。
魁星塑像。
街头老妇穿针引线制作工艺品。
南宁市有个扬美村,这个至今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是研究平话文化的绝佳之地。时光荏苒,青墙黛瓦,左江幽静,居住在这里的人依旧古朴而恬静地过着每一天,重复着父辈的脚步。
水墨丹青,绘出独特世外桃源
“自南宁来,过右江口,岸上始露石;至扬美江,石始奇……”这是徐霞客笔下的扬美村。如今沿着新修的水泥路慢慢走进古镇,道旁翠竹青青,绿树依依,连片的香蕉园颇为壮观,仿佛走进一幅水墨丹青画卷。远处叠嶂错落,蜿蜒的河水如锦带一般从青墙黛瓦边轻轻地飘过。
据族谱记载,古镇是宋代建村,明代成镇,清代繁华,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镇开始由罗、陆、刘、李姓移民建造,因当时荆棘丛生,白花遍地,故名“白花村”。后来狄青率部南征,驻守士兵和当地人结合逐渐形成平话人群体,平话文化在平话人的不断努力下日渐发展。
物是人非,追求未改唯爱诗书
在扬美古镇,这里保留着平话文化底蕴丰厚的文物古迹,至今在这里居住的多数居民仍然是平话人。这个仅有6.5平方公里的村镇,奇迹般地保存着数百年记忆,在这里,300多座明清建筑犹如安静的老叟,尽管时代变迁,斗转星移,他知天命但却不卑不亢。
走进历史悠久的魁星楼、状元坊、举人屋、五叠堂以及 “七柱屋”,可以明显感受到这里的建筑风格既传承了庄重典雅的齐鲁风格,也吸收了细腻秀丽的岭南特色。穿行在古宅老巷之中,仿佛是漫步在岁月的长廊,步移景异,时光流转,一幕幕在眼前展开。
魁星楼是清代乾隆元年始建,为砖木结构,青砖、蓝瓦、红檐。整座楼呈方形,颇像帝王之玉玺,故人称“帝印”,这里供奉的是道教和汉族民间所传的掌管文人命运的神——魁星。由于来自中原,平话人历来重视教育,扬美举人、解元、进士、大学生等人才辈出。伴着一旁扬美小学的朗朗书声,仿佛看到了当年魁星楼里文人雅客挥毫泼墨、激扬文字的场景。
潮起潮落,参天古树见证历史沉浮
沿着河堤漫步到一个题为“龙潭夕影”的亭子旁,只见碧绿如玉的左江在此转了个身,形成一个碧波荡漾的大湾。每当夕阳西下,水面金光闪烁。扬美村因水运之便而兴起,也因水运式微而沉寂。在这里,兴盛时有8座码头,“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星浮”。如今,码头上已寻不到当年货船排满江岸的景象。或许,只有岸边参天古树可以见证扬美往昔的繁华。
码头右侧,树荫里立着一道闸门,如同威武的将军,镇守着古镇的大门。闸门上书“临江街”三字,里面便是“清代一条街”。沿着道光十年铺成的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踱步前行,光洁如洗的青石板上一道道裂纹仿佛在述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两旁300多米尽是青砖黑瓦、砖木结构的清代店铺。砖与砖之间的白色勾缝,似乎还在散发着道光年间黄糖和糯米的芬芳。
美德长存,嘉庆石碑历史根存
从临江街的尽头左拐,不远处是一个空旷的丁字路口,这里便是曾经繁盛一时的“圩”,也就是商贸集市。那里是圩头,这里是正圩,远处是圩尾,当时是左江流域有名的物资集散地,有些东西还是从越南运来的。现在圩上立有一块石碑,石碑立于嘉庆十九年,碑体漆黑冰冷,展示着历史的凝重。碑上的文字仍依稀可辨,名为《通乡士庶设立禁约永远碑记》,是有关商品质量、合同签订、付款方式、违约处罚、税收治安等一系列规定,俨然一套规范的工商管理规定。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一条便是“圩市所有一切屠宰无论皮肉下水,不得灌水、搭骨、喂盐”。这就是当地平话人传承传统美德的物证。
如今,扬美古镇已经成为旅游胜地,但是这里的人们依旧重复着父辈的生活。古镇至今仍有多家制作传统梅菜、豆豉、沙糕的作坊,人们遵循老祖宗的规定,诚实守信。村里的老人们还喜欢聚在一起,或不紧不慢地制作手工艺品售卖,或闲时约上几个亲朋好友切磋棋艺,仿佛一切都和百年前一样,尽管时间流逝,不变的是那份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