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平话保护与传承“把脉” 建议建平话保护区

20.11.2015  23:30

专家齐聚一堂建言献策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慧婷 文/图)“姐命丑,嫁落深山麓里头,日里得闻山鸡啼,夜晚得闻麓水流。姐命好,嫁落沙街城里头,日里得闻官审事,夜晚得闻钟鼓楼……”雷务远是一名从小讲着平话长大的南宁人,这首歌是他同村一位姓奚的老者在80年代唱给他听的平话山歌。“山歌里的‘沙街’就是现在的解放路,‘钟鼓楼’是当年南宁市区的一座钟楼。”说起平话与自己的渊源,雷务远娓娓道来。

  11月20日上午,以“平话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2015年江南区平话研讨会拉开了帷幕。自治区文联、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单位相关专家出席了研讨会,并且为南宁平话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是2015年江南区平话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重要内容。研讨会现场,长期致力于语言文学、民俗研究的各位专家学者及本土平话非遗传承人就平话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那么,对于多数南宁市民而言,这个每天都要说的平话该怎么保护和传承呢?不少专家都提出了对南宁平话保护建议和平话旅游转型开发。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梁肇佐提出建议。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梁肇佐觉得,建立平话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失为一种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平话文化的有效途径。梁肇佐说,“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他认为江南区启动申报平话文化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时机已成熟,“江南区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方,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

  “坐拥亭子码头、扬美古镇、三江合流、邕州盐马古道文化线路、‘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江南区应该在有效传承保护中规划实施新文化产业转型。”民俗活动策划专家郑天雄如是说,他觉得实施“平话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江南区最具前瞻性的战略决策,“有了‘平话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个活态载体,才能发挥其他成果转化,才是保护和弘扬江南平话文化的最好举措。

 

民俗活动策划专家郑天雄发表看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韦苏文表示,“广西凭借独特地理优势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日益凸显,江南区作为国际性区域城市南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价值,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聚焦效应和桂系美食展在江南区的华南城举办,这既给了平话人进入东盟大舞台的机会,也给了平话人一个展示自己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风貌的窗口。”他认为,江南区可以在平西、扬美、江西镇麻子畲、三江村、杨村、新垦、三津村、水街等地建立平话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自然风光与民俗相结合的旅游开发,同时在生态保护区内建立山歌、八音、师公戏传承基地。

  广西社科院研究员过竹说,“平话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平话人文生态保护区,是实施平话文化传承与保护战略的基础。”然后他从核心区选址、形象定位、项目设计、方案实施、项目管理、项目营销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政府主导,编制《平话人文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主题应以平话文化为主,辅以相关民俗文化。

  当天,除了江南区平话研讨会,江南水街还开放了非遗展示中心供市民参观,此外,现场还有江南八音、舞春牛等民俗表演。

编辑: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