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马铃薯生产指导意见出台

25.04.2016  20:13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重要替代作物。最近农业部下发《2016年全国马铃薯生产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加强对全国马铃薯生产的指导。
      《意见》指出,2016年全国马铃薯生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大力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品种,集成组装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和耕作模式,充分发挥马铃薯主食功能和增产增效作用。
      《意见》把全国划分为东北一季作区、华北一季作区、西北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混作区、南方冬作区等六个马铃薯生产耕作区,并对每个耕作区的区域范围、自然条件、生产情况、耕作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关键技术提出了指导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福建省属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和半湿润气候,划归南方冬作区,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区,栽培水平较高,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亩产1600-2000公斤。以一年三熟制为主,即早稻—晚稻—马铃薯或蔬菜等。马铃薯一般在晚稻收获后10月下旬-11月中旬播种,翌年2-3月收获。冬作区马铃薯种植区大多在平坦的稻田,以鲜食品种为主,多为一家一户种植,生产规模较小。
  关于技术路径,《意见》指出,南方冬作区重点发展方向为增加品种种类,逐步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尤其根据市场需求,选用鲜食早熟、中早熟、品质好的品种。晚疫病是该区最重要的病害,是防治的第一要务。一季作马铃薯要采用抗晚疫病品种、适当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防治晚疫病,防止出现产量大起大落的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个别年份1-2月仍可发生霜冻,通过施肥技术等调节植株抵抗霜冻的能力。具体措施为,改进施肥技术,后期控制氮肥施用量,增加钾肥施用量,控制马铃薯植株后期徒长,促进营养向块茎转化。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稳定提高产量、保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