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06.03.2016  23:33

2015年,防城港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为引领,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深入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全年农业生产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

一、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及特点

据防城港市住调办反馈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防城港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429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比上年增加905元,同比增长9.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

(一)四项收入全面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1.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防城港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576元,同比增长10.4%,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2.5%。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015年防城港市最低工资标准比上年增加355元;二是本地非农务工日平均工资达到130元左右,增长30%;三是各种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务工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

2.转移净收入增速最高。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353元,同比增长15.9%,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1.4%。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农村基础养老保险金额度的提高,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直接拉动转移收入增长;二是随着参保意识的增强和报销额度的提高,农村报销医疗费有较快增加;三是各种惠农支农政策资金落实,拉动转移收入增长。

3.经营净收入增长有所放缓。2015年,防城港市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834元,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4%。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是2015年强降雨天气较多,部分水产养殖户尤其是对虾养殖户养殖出现亏损,收入减少;二是部分农产品价格回落,影响本地农民收入。

4.财产净收入增速放慢。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29元,同比增长4.2%,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1%。农村居民的投资渠道相对狭窄,投资较为保守是农民财产净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2015年,防城港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429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33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已连续6年超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收入比由去年的2.78:1缩小为2.7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绝对值居全区首位

2015年,防城港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429元,绝对值居全区14市首位,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962元,增速分别比全国和全区高0.6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二、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

(一)第一产业发展不利因素多,农民增收不确定

近年来,农林牧渔业呈良好发展态势,家庭经营效益大幅提高,但家庭经营效益持续增收仍面临较多困难。一是农业种植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易受水灾、旱灾、风灾等影响,农村居民抗冲击能力较弱,农业保险等抵御灾害的保护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居民增收基础并不稳固。二是畜牧业生产散养多,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收益不确定性增加,2015年上半年受禽畜出栏及肉类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畜牧业养殖户增产意愿普遍不强,整体行情较为低迷。三是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渔业生产,受2015年以来7-8月强降雨天气的影响,沿海的海水盐度变淡,影响了对虾养殖收成下降。四是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劳务成本提高的影响,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加,不断挤压农林牧渔业经营效益的空间。

(二)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农民增收效益低

防城港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以一产辐射带动二三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亮点迭现。由于农村二、三产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加上农业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少、生态旅游受政策影响多,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其所占收入份额偏小,对农村居民增收贡献不大。

三、农村居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防城港市属于台风多发地带,需要进一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增强灾害抵御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稳固农村居民增收基础。

(二)继续扶持特色农业发展,拓展一产增收空间

特色农业具有品牌效应,比较受市场欢迎,市场价格风险小,防城港市农业示范区多种植金花茶、火龙果、牛大力、欧洲坚果等一批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前景看好,应继续加大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带动辐射周边农村居民参与种植,树立防城港牌,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

(三)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抓住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村居民自主创业,变就业增收为创业增收,有效带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和务工工资水平的迅速增长。

发展休闲农业,以渔家乐、农家乐来盘活农村资源,把农村居民的房屋院落、产业基地变为餐饮住宿、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经营场所,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实现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四)积极推进畜牧生产健康发展,引导牧业增收

进一步加大对养殖场(户)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优化养殖结构。健全和完善生产和市场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市场、技术、疫病信息,引导养殖户在生猪、禽类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做好养殖计划,有效规避养殖风险;特别在禽肉价格快速回升的情况下,合理安排生产,正确应对市场需求,确保畜牧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强水产养殖管理,促进渔业增收

加大对浅海网箱和滩涂养殖区环境监管,加强对海水养殖容量研究及水质监测,改善浅海和滩涂生态环境。规范浅海网箱和滩涂养殖区生产秩序,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强海洋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电、炸、毒,以及围网圈海违法行为,保护海洋、滩涂生态环境。

加强对水产养殖的技术指导,根据防城港海域情况有针对性地引进抗台风大网箱养殖的设备和技术,引进、培育适应力强、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同时,引导养殖户正确选择养殖品种,大幅度提高海水网箱养殖、滩涂养殖的技术水平、抗灾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渔民收入。

(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

鼓励农村居民参加农业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提高技能实现增收,使得农村居民在外出打工中更具有竞争力、在家庭经营中更具有活力。

(七)继续加大惠农力度,优化收入结构

加大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养老、医疗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完善对农民工的社保体系,努力解决农民工养老、居住、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农民增收

合理调整经济作物品种布局,加强对农村居民种植意向的引导,引进高效优质的培育技术,推广生长周期短、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收益快的果蔬经济作物品种,加快农村居民增收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