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多轮驱动 整村推进助推贫困农民走上致富——2014年南宁市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多轮驱动 整村推进助推贫困农民走上致富
——2014年南宁市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张林忠 李代怡
序:习近平同志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2014年6月6日自治区召开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暨农民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2014年过去了,南宁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展如何?记者最近深入到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过去一年,我市按照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主线,围绕2014年中央提出的“实施精准扶贫,今年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的目标,以连片特困地区、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为主战场,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为重点,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11.9万人的减贫目标将如期实现。
扶贫产业多样化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图为南宁市扶贫办主任叶盛(左一)在宾阳县察看百香果生长情况。
基础设施 惠及民生促发展
“哐哐哐……”近日,上林县澄泰乡弄贬村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弄贬村位于大石区深出,在实施扶贫攻坚战以来,该村通屯道路硬化,人饮工程等项目陆续实施,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三年来,共投入300多万元扶贫资金,硬化村屯道路7条7.5公里,全面完成了弄贬村10个村民小组的屯道硬化任务;完成人饮项目4个;建设了一个少儿游乐场。
但是,由于群众居住零散,还有上净、下净、弄鼓三个庄住在山里面,与外面隔绝,群众上街、学生上学只靠一条狭窄的山洞。要打通这条路就必须劈山,工程量和实施难度相当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南宁市人社局驻村第一书记周伟积极向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落实了80万元资金,才有了开篇的那一幕。
弄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只是南宁市扶贫攻坚中的一个缩影。去年,市扶贫办紧紧围绕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问题,结合“美丽南宁清洁乡村”工作,多方筹集整合资金,大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了屯路巷道,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村容村貌,美化了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全年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贫资金12580.35万元,修建贫困村通屯道路395条411.787公里(其中砂石路24条36.05公里,硬化路371条375.737公里),人饮工程5处,独立桥16座,受益人数224457人,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问题。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彻底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题,图为上林县弄贬村劈山修路现场。
产业扶贫 遍地开花结硕果
今年元旦,邕宁区那楼镇那头村的村民杨恒胜一家老小,喝着自酿的百香果酒,享受着新年的喜庆。“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2012年开始种植百香果,到现在已经3个年头了。这百香果也叫“西番莲”,我们过去都种过,可是没有销路。如今依靠扶贫办的扶持和牵头,由龙头企业带动种植,从种苗供应——技术管理——产品回收实行“一条龙服务”,使我们种植百香果偿到了甜头,今年我家的百香果种植规模从原来的3亩多到现在的20多亩,每亩纯收入都有5000多元,百香果产业致富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杨恒胜笑着告诉记者。
连续两年来,邕宁区那楼镇那头村的429家贫困农户充分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村里有1610人通过种植百香果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产业化扶贫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打造推广了百香果、中药材、种桑养蚕、园林绿化苗木等特色主导产业化扶贫项目。隆安县中药材种植,上林县种桑养蚕和桑菇配套种植,宾阳县和各城区的百香果种植项目都在贫困村得到了普及,获得了当地贫困群众的认可,扶贫模式从示范基地建设——示范片(点)培育——大户能人带动发展到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形成了良好局面。目前,这些产业已进入收获季,发展扶贫产业项目也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之一,收入比例大幅攀升。
2014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产业化扶贫项目投入力度,以让更多贫困村依靠产业摆脱贫困现状。这年,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426万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资金4676万元,市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00万元,城区对口帮扶资金1750万元),用于发展扶贫产业种植71071.73亩,受益人数139267人,其中百香果达12762.5亩,效果最为显著。
中药材栀子种植已成为隆安县龙会村的特色致富产业,今年栀子已进入旺收季节,长势喜人。
扶贫培 训 提高素质催动力
在隆安县屏山乡有一所“开心幼儿园”,里面有100多名来自就近村屯的孩子正在跟老师做游戏,园长罗丽英曾经是扶贫对象。她从一名普通农民变成如今的致富能人,得益于参加了县扶贫办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以前我种过地、打过零工、做过代课老师,收入极不稳定,在参加了保育员培训班后,我不但考得了保育员上岗证,还为我就业打开了另一扇门。”面对记者罗丽英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那时想到乡里的孩子没有幼儿园可上,而孩子的父母又到外地工作,无法照顾他们,如果能幼儿办园不但解决了看孩子的难题,还能来来收入。”付诸行动后,罗丽英的梦想得到了实现,也成了当地的“名人”。
“我们根据贫困群众需求来选择工种开展培训,让大家尽量能通过培训实现就业创业。”隆安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覃建模说,“隆安县已举办了保育员、电焊工、烹饪等多个职业的技能培训,为近1000人带来了就业创业机会,‘开心幼儿园’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2014年,“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创新了工作机制,一是优先安排资金,做到了在安排切块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时优先保证贫困家庭“两后生”学历教育补助;二是扩大资助范围,对南宁市农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就读于中职、高职、本科(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和参加技能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实施应补尽补;三是提高补助标准,对通过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的一本、二本贫困户学生,在享受国家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普惠政策的基础上,每生一次性补助5000元;对就读于区内、区外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普通中、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户学生,从2014级新生开始,在享受国家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职业教育助学普惠政策的基础上,每生每学年补助3000元,补助一、二年级。
实施“雨露计划”不仅帮助了众多就学困难的学生,也为就业迷茫的贫困户带来了希望。不少贫困人群,通过扶贫培训,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转移就业、创业,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增收难、脱贫难的问题,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链条。2014年,全市共投入培训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资助10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就读本科院校;资助1300多名学生就读中、高职院校;共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3000多人。
开展“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促进创业就业,图为短期技能培训烹饪专业操作现场。
社会扶贫 凝聚力量齐攻坚
“欧阳村非常美,有森林、有瀑布、有土特产、还有乡村美食……”一位游客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欧阳村位置较为偏远,村里不但有保存完好的古宅,还有一座四季不断流的瀑布,村子被群山包围,后面有七座山峰,森林茂密,植被丰富,经过几年的开发,停车场、景区道路、指示牌、农家饭店等设备逐渐完善,一个休闲旅游农家乐的雏形基本形成。据了解,欧阳村建成旅游示范村得益于定点扶贫单位南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和驻村第一书记。
“刚到欧阳村时,我都惊呆了,没想到山沟沟里还有一个这么漂亮的小山村,可能是因为路不通和信息闭塞的原因,这个漂亮的小山村才没被人发现,再加上村里的人在这里生活习惯了,对大自然赋予的优美环境不以为然。”驻村第一书记韦秋幸告诉记者,“我要下定决心,利用后盾单位的优势,把欧阳村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让当地群众通过旅游实现致富。”
2012-2014年,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把发展“农家乐”“林家乐”“乡村旅游”作为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任务,在该村挂点联系市领导的带领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邀请广西著名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欧阳村发展规划,通过内引外联,配合县、乡镇政府多方联系协调,争取到340多万元帮扶资金对该村的道路和旅游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开展了多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宣传推介活动,从硬件、软件帮助欧阳村打造了宾阳县黎塘镇第一家“乡村农家乐”,就在建成的第一年,欧阳村就吸引了2万多人次的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70多万元。
欧阳村的成功证明,扶贫济困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通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参与,让更多的贫困村象欧阳村的村民这样享受到社会扶贫带来的好处。
在2014年,市内定点帮扶取得了新突破,全年共动员组织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含驻桂部队)27个,市直机关单位、区直驻邕单位、驻邕部队、事业单位、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机关,市属院校、中学校、医院、医疗机构、新闻单位、企业,驻南宁市商会等228个单位定点帮扶全市224个贫困村,派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1493名,结对帮扶29822户贫困户。据统计,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154.93万元,引进社会帮扶资金1210.15万元,争取行业部门资金2803.773万元,有20多万贫困农户受益。同时,市较发达城区、开发区对口帮扶稳步推进,全年共落实帮扶资金3500万元,修建了贫困村通屯硬化道路34条51.7公里,砂石路4条10.8公里,独立桥梁1座15延米,挡土墙1处300米;发展百香果700亩,以及各类中药材,为对口帮扶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和促进产业化扶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宁市区内对口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图为帮扶点——那坡县坡荷乡弄耀村弄耀屯旧貌换新颜。
建档立卡 精准扶贫打基础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识别贫困村、贫困户,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是2014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下一步精准帮扶、动态管理打基础、作准备,该项工作涉及扶贫对象和贫困村的切身利益,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实施精准扶贫,规划到村、帮扶到户”,“靶向疗法”“定点消除贫困”确实是一项很好的扶贫政策措施。为了做好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我们组织了工作队,实行分片包干,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宣传发动,通过村民自愿申请,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委会讨论等方式,全面收集整理材料11500多份(张),识别扶贫对象3160户11064人,按时上报县里审核。通过对贫困户建档立卡,我们还对全乡贫困村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进行了分类,为下一步落实帮扶措施做了准备。”马山县加方乡乡长兰庆勋滔滔不绝地把他们识别贫困对象和建档立卡工作情况告诉记者。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扶领发[2014]5号)精神,南宁市按照要求,从7月份开始在所辖县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并于10月26日完成识别任务并录入系统,共识别出贫困村421个,贫困农户170159户,贫困人口622336人。贫困人口实施系统化管理、上网运行,能够有效地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林县白圩镇记者采访了镇党委书记何文明,他告诉记者,为实施有效的精准扶贫,安排了专人对全镇农村人口进行了排查摸底,确定了贫困户5179户21241人,这部分贫困群众人均收入不足2736元,占全镇人口的25%。乡镇把贫困户的详细情况都录入了系统并登记存档,为下一步扶持贫困大学生读书、发展扶贫产业、实施扶贫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面对“十二五”收官战和创新加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的新挑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逐步完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以更有力的组织、更坚韧的毅力,群策群力,奋力拼博,扎实工作,全面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走出一条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产业开发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能力提升和拓宽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经济、人文、地理、政策等方面的优势,统筹兼顾,发展特色产品、打造特色产业,开发生态旅游,推动贫困村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