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区农机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01.02.2016  11:43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我区农机化发展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年,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

一、农机购置补贴取得新成效。 积极调研,主动协调,推进“自主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补贴方式,创新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补贴对象范围、补贴对象享受补贴限额、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额标准取得突破。截止12月31日,全区核发《农机购置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14.72万份,受益农户13.83万户,补贴机具18.05万台套;累计使用中央补贴资金4.88亿元、自治区补贴资金0.43亿元,分别占中央和自治区补贴资金的99.9%和96%;拉动农民投资约12亿元,农机结构加快优化。全区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拥有量分别比2014年增长11.8%、12.5%和13.8%。

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获得新发展。 总结推广2014年建设经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多种技术线路、多种技术模式并举,继2014年争取自治区财政投入3000万元,2015年再争取投入2300万元,全面完成5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建设。2015年,我区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比2014年提高3.2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三、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新突破。 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按照以全程机械化为龙头,同时带动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持续推动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实现了我区农业机械化从支撑到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新突破。协助农业部拟定《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方案(2015-2020年)》。组织制订、印发了《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等三个技术标准和“凯利模式”等四个全程机械化模式,促进“从零开始推进机械化”理念落实、推广;完成“50万亩甘蔗基地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发”项目验收,研发的甘蔗种植机、田间装载转运机和中耕培土机陆续投入批量生产;超额完成甘蔗机械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实现“双高”基地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应用零的突破。2015年,全区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2014年提高了5.12个百分点。2014/2015榨季“双高”基地新植蔗全部实现机械化深耕整地、基本实现机械化种植,50万亩“双高”基地联合机收率达7.8%,实现历史新高。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迈入新阶段。 主动与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沟通,通过完善规范、补贴倾斜、项目倾斜、建设用地按农用地审批、跨区机收免通行费等政策支持,着力扶持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发展。争取中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共420万元支持26个农机合作社,省级及以上示范社数量达126个,合作社发展由量的扩张进入质、量同步提高阶段。全区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达600万亩,比上年增长7%,年经营服务总收入达15.63亿元,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五、农机安全生产取得新成绩。 深入推进县、乡、村安全监管防控能力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网络。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推进“打非治违”联合开展集中整治交通违法行为统一行动,有效预防和遏制农机重特大事故发生。不断巩固深化“平安农机”创建,2015年,我区共有8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10位同志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岗位标兵,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六、农机鉴定、推广和教育培训获得新发展。 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制定、修订了52个产品鉴定大纲,完成农机产品试验鉴定53项;受理监督投诉46起;出动检查人员1680人次,检查了735家农机经营企业;开展10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质量调查50万台。培训农机管理人员、执法人员、技术人员和驾驶操作人员共5.1万人次。争取650万元扶持46个县、乡农机站能力建设。机电工程学校完成2000人招生任务,被教育部等三部门正式审定为“国家示范校”。投资6000多万元的广西大型甘蔗机械鉴定检测基地和投资14亿元的广西机电工程(农机)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已经自治区政府初步同意。

七、依法行政和简政放权取得新进展。 全年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010项,办结率100%,群众问卷满意率100%,实现零投诉、零超时办结。实行行政审批职能、审批项目、审批人员“三集中”阳光服务。经自治区政府审定,取消5项、调整2项农机非行政审批事项,及时发文公布。政务公开工作有序推进。

八、农机化精准扶贫迈上新台阶。 组织制订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深入都安定点扶贫点实地确定扶贫项目可行性,提高扶贫精准度。2015年统筹资金、物资投入共369万元,超额完成各项扶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