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池市“两带一区”经济发展统计监测报告

04.05.2015  02:00

2014年初,中共河池市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了“两带一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河池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市政府办公室于当年4月发文公布。经过一年的探索、发展和实践,全市实现了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经济增长8%目标任务。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9%。为进一步探索实践适合“两带一区”发展战略思路的实施路径,现就2014年度经济统计数据对新划分“两带一区”经济发展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河池市经济区域(即“两带一区”)划分及其启动前期的发展基础

鉴于 《河池市“两带一区”经济发展布局和实施路径》(以下简称《路径》)于2014年初发布实施,我们以2013年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基础,以便于对比分析。

按《路径》划分,“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包含南丹、金城江、环江、宜州和罗城五个县市区,其中环江为毛难族自治县,罗城为仫佬族自治县,均是全国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其中包含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个自治区定贫困县;“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包含都安和大化两个瑶族自治县,且两县均为国定贫困县;“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包含东兰、巴马、凤山和天峨四县并延伸到都安、大化,由于都安、大化两县规划为“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在此讨论“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经济情况时仅分析核心区东兰、巴马、凤山和天峨四县(其中巴马为瑶族自治县)情况,该核心区域包含3个国定贫困县和1个自治区定贫困县。

2013年,“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五县市区共实现生产总值335.21亿元,比上年增长8.6%,财政收入2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建房,下同)2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两县共实现生产总值68.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财政收入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57.13亿元,比上年下降3.9%;“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核心四县共实现生产总值94.65亿元,比上年下降0.02%,固定资产投资7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从主要指标看,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居民收入指标,“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各县发展基础均较“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五县市区略显薄弱,但也正是由于基础薄弱,才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2013年各区域及分县具体指标数值详见附件。

二、2014年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综合经济情况

2014年,“两带一区”经济总量增速呈现两高一低态势,即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从经济总量看,两带一区GDP总量之比为65∶15∶20,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占绝大比重。

全年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五县(市、区)共实现生产总值346.76亿元,占全市GDP总量超过60%,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5.8%,低于全市增速2.3个百分点,也低于2013年的基础速度(8.6%)2.8个百分点。分县域看,GDP占本区域份额较大的金城江(占28.5%)、宜州(占28.7%)和南丹(占20.96%)三县市区,仅南丹县增速(6.5%)略高于本区域平均增速,但仍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详见表1)。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29.6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128.05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结构为25.7:37.4:36.9。财政收入方面,五县(市、区)合计收入29.9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54.7%,比2013年增长9.1%,略高于全市增速(8.8%),其中环江县、罗城县和金城江区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增速4.8、2.7和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49亿元,占全市比重61.6%,比2013年增长12.5%,低于全市增速(15.6%)2.5个百分点,其中环江县、罗城县增长分别高于全市增速20.4、19.9和0.6个百分点,宜州市则比2013年下降7.7%。市场消费方面,区域五县市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略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但比本区域2013年增速低0.1个百分点,其中金城江区和宜州市增速高于全市,其余三县低于全市平均速度。

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两县共完成生产总值8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于全市增速5.7个百分点,远超2013年该区域3.2%的GDP增速,其中大化县得益于水电行业的拉动,GDP增速高达22.3%,但都安县增速则较低,仅为4.5%,比本区域低增速低9.3个百分点,也比全市平均增速低3.6个百分点。本区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5.5:39.7:34.8。2014年该区域共实现财政收入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比2013年增速提高了4.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增速2.8个百分点。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低于全市增速0.4个百分点,大化县投资增速高达32.1%,高于全市16.5个百分点,而都安县仅为4.4%,低于全市11.2个百分点。本区域两县投资发展极不平衡。2014年,两县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低于全市0.4个百分点,但高于本区域上年增速0.3个百分点。

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核心四县共实现生产总值10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扭转去年负增长趋势,年度增速高于全市均值4.8个百分点,其中天峨县得益于水电行业拉动,GDP增速高达27.5%,但是凤山县2014年GDP同比呈下降态势,比上年下降3.3%,东兰、巴马两县则同比分别增长8.1%和6.0%。区域四县共实现财政收入7.50亿元,比上年增长3.3%,除天峨县收入同比下降5.7%外,其余三县均保持增长,其中凤山、东兰两县增幅分别超过全市3.7和4.2个百分点,巴马县增幅则低于全市5.6个百分点。投资方面,该区域四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高于全市10.1个百分点,四县各自增速均高于全市,其中增速最高的巴马县,超过全市22.6个百分点,最低的东兰县亦超过全市平均速度2.7个百分点。2014年,本区域四县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低于全市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也略低于本区域2013年增速,其中巴马县增速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分县指标数据详见表1。

(二)农林牧渔业

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68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实现增加值137.28亿元,比上年增长3.8%。

按“两带一区”划分,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共实现总产值151.07亿元,增加值89.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4.3%。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实现总产值35.37亿元,增加值2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3.15% 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四县共实现总产值45.23亿元,增加值27.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和2.3%。从表2中可以看出,宜州市、环江县和罗城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的比重较高,分别为41.1%、18.5%和15.8%,成为本区域农业大县;都安县农业增加值占“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的比重为59.8%,为该区域农业大县;“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四县中,占比最高为巴马县33.7%,最低为凤山县18.6%,东兰县23.3%,天峨县24.3%。

从细分行业来看:“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中,农业(种植业,下同)增加值除南丹县比上年下降1.5%外,其他县市区都有所增长,其中金城江区比上年增长5.3%,高于该区域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蔬菜(食用菌)作物类的增长拉动,宜州市和罗城县增速分别高于该区域3.7和3.8个百分点,宜州市亦得益于蔬菜(食用菌)作物类的(增长19.7%)拉动,罗城县则主要得益于经济作物(增长7.7%)及其副产品(增长8.2%)等的增长拉动;林业增加值中,南丹县、罗城县增速分别高于该区域2.2和18.5个百分点,其中南丹县林业增长主要得益于木材采伐量(增长8.7%)及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增长31.8%)拉动,罗城县则是木材采伐(增长32.3%)、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增长143.0%)及林产品(增长7.3%)等的全面增长。金城江区和宜州市则同比分别下降3.0%和3.7%;牧业方面,环江县和罗城县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该区域平均值8.8和0.3个百分点,其余县市区呈增长趋势,但增速均低于本区域均值,环江县牧业增长主要得益于蚕茧大幅增长(22.1%)拉动,罗城县则来源于蚕茧增长(5.1%)及大牲畜饲养量增长。渔业生产方面该区域并不具优势,区域五县市区渔业增加值合计增长2.1%,仅宜州市和南丹县同比分别增长5.1%和4.5%,主要得益淡水养殖增长。各区域细项指标数值见表2。

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中,都安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相对平稳,仅林业增加值增长突出,达到17.0%,主要得益于木材采伐(增长22.0%)和林木培育和种植(增长28.7%)的拉动;大化县则是农业和渔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8.2%和5.1%,主要是甘蔗类经济作物增长(35.4%)和淡水产品增长(5.1%)的拉动,该县林业增加值则同比下降3.3%。

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四县中,农业和牧业增加值各县均保持增长,天峨县和巴马县农业增加值增速表现相对突出,分别增长5.2%和5.7%,天峨县主要来自经济作物中的烟叶(增长45.8%)和水果(增长8.6%)拉动,巴马县则得益于粮食、蔬菜和水果的平稳增长。渔业增加值除巴马县同比下降9.8%外,其余三县均有较大增长,东兰县源于大批网箱和库汊养殖水产品达到收获期,因而增幅高达24.5%。林业增加值除东兰县保持增长外,其余三县均呈下降态势,主要原因是珠江水源林保护木材采伐减少以及该区域各县森林覆盖率普遍较高,而林木培育和种植减少所致。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4年全部工业总产值413.3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74.33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5%;全市建筑业共实现增加值5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9.3%,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实现产值5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5.5%,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4%,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286.26亿元,同比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五个县市区中,环江县和南丹县规上工业产值增速分别为23.1%和10.5%,罗城县和宜州市产值增速分别为7.5%和1.9%,仅金城江区下降1.7%;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3.53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该经济带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南丹县建筑业产值同比下降达28.0%,其余四县市区均保持增长。

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两县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3%,其中规上工业产值33.47亿元,同比增长40.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6%,主要得益于大化县水电工业高速增长,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达67.1%,增加值增速达51.8%;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76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7%,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产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都安、大化两县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2.5%和20.2%。

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四县共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6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7%,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54.60亿元,同比增长27.9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7%,本区域四县中,天峨县得益于水电工业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分别高达77.8%和47.2%,另一个极端是凤山县,产值和增加值则分别下降达71.3%和48.3%,东兰和巴马两县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4.7%、16.1%和2.2%、12.2%;该四县共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9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全部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产值增速除巴马县同比下降8.6%以外,其余天峨县、凤山县和东兰县增速分别为19.4%、90.2%和30.6%,该三县增速较高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少,产值基数很低。

全市23个工业行业在“两带一区”的分布情况(见表3)是: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共分布有20个行业,合计规上工业总产值268.2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6.47%;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共分布有10个行业,合计工业总产值33.4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4%;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四县共分布有13个行业,合计工业总产值54.6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59%。

全市六大重点工业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合计297.3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43%,六大重点行业在“两带一区”的主要分布情况详见表4。

(四)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河池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常在5%左右徘徊,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按照“两带一区”划分,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共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7.1%;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4.9%;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4.95亿元,比上年增长6.3%。两带一区第三产业分行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见表5。

从支撑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的行业基础数据看,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五县市区中基本保持有过半县市区过半数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增速,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六县大部分指标增速均低于全市增速。具体指标增速见表6。

全市三产核算指标增速较高的指标仅有邮政业务总量(15.2%)、电信业务总量(15.1%)、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6.4%)、房地产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94.2%、106.8%)和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4.6%)。在以上几个指标中高于全市增速的县市区并不多,一些指标仅依靠个别县市区的极端速度拉动。

(五)居民收入情况

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均较2013年略有减缓,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63元,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2013年回调了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23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2013年回调了2.4个百分点。

按两带一区分地域看,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五县市区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金城江区、南丹县和宜州市的总量高于全市,并且该区域五县市区增速均高于全市,罗城县增幅最高,超过全市均值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高于全市的有金城江、南丹、环江和宜州,而增速高于全市的仅金城江和罗城(详见表7)。

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都安和大化两县,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均明显低于全市,其中都安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与全市持平,而大化县居民收入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均低于全市,两项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全市均值0.7和1.4个百分点。

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四县,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均低于全市平均值,从增速看,天峨、东兰和巴马三县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值,凤山县两项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均值0.9和0.9个百分点。

三、当前“两带一区”经济发展的困局和对策

经济欠发达、后发展的河池市,集“”“”“” “”“”于一体,自然环境很差,生态脆弱,石漠化、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保水性差,季节性干旱严重,可利用土地资源比重低于全区水平。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要克服的困难比其他地区更大更多,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多,新常态下河池经济发展还会出现更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总体来看,当前的种种矛盾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一)《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对河池发展的政策导向与本地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的矛盾和困局

在《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称《规划》)中,河池市十一个县市区仅金城江区属于自治区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其余十个县市均规划为限制开发区,其中宜州市和南丹县为农产品主产区,罗城县、环江县为自治区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天峨、凤山、东兰、巴马、都安和大化六县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导向上,这些区域的较大规模建设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限制。在新常态下,传统粗放经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小,企业生存越来越艰难,近年来全市在库统计的“四上”企业数量在逐年减少,除了统计标准变化(对企业规模要求调整扩大)外,更主要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生产方式的传统粗放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而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又迫切需要实体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来支撑和带动,政府政绩考核不唯GDP论英雄,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又切实需要GDP增长,需要充分扩大就业,需要收入的不断提高,因此仍然需要发展实体企业,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吸纳更多就业人口,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消除贫困,追赶小康社会。

那么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适应《规划》要求,又能充分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数量和规模,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最首要的是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思维方式,不能再用传统发展模式的定式思维去发展新企业、新实体。政府要努力在《规划》允许的范围内去谋划更多更大的项目、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和投资。企业也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和《规划》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营管理模式、投资方式等。在限制开发区尽可能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占地规模小且就近取得原材料的制造业企业(如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民族工艺品制造业等)。还要充分利用《规划》重点生态保护区这一绿色优势,大力发展基于本地(少数民族、长寿、原生态)文化特色的以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为主线的相关行业服务型企业和品牌农业企业。

只有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在新常态下占得先机,地方经济才可能得以长足发展。

(二)城镇化发展建设要求与山区集聚人口的生存环境、就业和居住条件的矛盾和困局

河池城镇化程度还很低,城镇化速度也还很缓慢,2014年末城镇人口比重仅为33.35%,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全区水平。对于400多万户籍人口、近350万常住人口的河池市,城镇化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国家出台城镇化发展政策对助推河池地方经济发展更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河池山多地少,可利用土地资源比重低于全区水平,自然环境很差,生态脆弱,人口居住极为分散,这些对城镇化建设又是制约因素。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人口聚集,而聚集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业和居住环境等就成为阻碍因素,尽管各方面制约因素多种多样,但充分就业才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农民离开分散的土地集中居住到城镇来而且还要留得住,就必须要有大量而且长期稳定的非农就业岗位来吸纳。就业岗位何来?终究还要发展产业,发展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只有产业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稳定的就业岗位来。

(三)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服务业发展的矛盾和困局

旅游业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与旅游相关联的行业很多,旅游业发展能够直接带动诸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还间接带动制造业、农业以及文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河池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优质旅游资源,从自治区到市、县都在努力发展旅游业,但由于投资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联行业配套建设严重滞后,规划、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陆路、水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河池旅游业还不足以带动和支撑第三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人来消费。扩大消费,一方面需要培育和挖掘本地常住人口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是引进外来流动人口在本地消费,在这方面旅游业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要让旅游者愿意来进得来,来之后愿意玩,玩得多、住得久,才能充分扩大消费。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不仅需要“于无人处走出一条路来”的创新,更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多走一步”的创新。要努力以政策杠杆,让更多资金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制度资源,向河池汇集,助推河池经济发展。唯有不断创新,河池经济才可能在新常态、新环境下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