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持续活跃,经济发展动力增强——2015年玉林市基本单位发展概况
基本单位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其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2015年以来,在宏观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玉林市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工作,玉林市经济主体稳步增加,单位总量不断加大,全市经济保持稳步提升、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初步汇总,2015年末全市共有基本单位5.1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92万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7005个、5815个,同比增长15.7%、17.4%。
一、玉林市基本单位主要结构特点
(一)第三产业增量明显,三次产业稳步增长
从产业布局看,三次产业增长稳步,其中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增量最大。2015年末,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2589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661个,增长16.5%,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达66.1%,基本单位向第三产业集中的趋势仍较明显,产业结构布局继续得到优化,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详见表1。
表1 按三次产业划分的法人单位情况 | |||
| 2015年个数(个) | 2014年个数(个) | 增长(%) |
法人单位 | 39192 | 33377 | 17.42 |
第一产业 | 8096 | 6588 | 22.89 |
第二产业 | 5200 | 4554 | 14.19 |
第三产业 | 25896 | 22235 | 16.47 |
(二)企业法人绝对主导,经济发展保有后劲
2015年末,全市共有法人单位39192个,比上年末增加5815个,增长17.4%。从机构类型分类看,企业法人单位27545个,增加5011个,增长22.2%,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比重高达70.3%,与上年末相比,提高了2.8个百分点。企业法人单位成为拉动全市法人单位总数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此外,机关事业法人5346个,比2008年增加318个,仅增长6.3%;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单位3449个,比2008年增加820个,增长31.2%。全市市场经济主体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此外,机关、事业法人单位数持平略增,占比重14.1%,下降2.3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单位增长14.0%,占比重15.6%,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按机构类型划分的法人单位情况 | ||||
指标名称 | 2015年法人单位数(个) | 2014年法人单位数(个) | 增加(个) | 增长(%) |
法人单位 | 39192 | 33377 | 5815 | 17.4 |
企业 | 27545 | 22534 | 5011 | 22.2 |
事业单位 | 4720 | 4672 | 48 | 1.0 |
机关 | 797 | 796 | 1 | 0.1 |
社会团体 | 1144 | 1028 | 116 | 11.3 |
民办非企业单位 | 912 | 747 | 165 | 22.1 |
基金会 | 2 | 2 | 0 | 0.0 |
居委会 | 128 | 125 | 3 | 2.4 |
村委会 | 1359 | 1361 | -2 | -0.1 |
其他组织机构 | 2585 | 2112 | 473 | 22.4 |
(三) 行业分布相对集中,贸易经济持续活跃
在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法人单位分布相对集聚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四大门类,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最多。此四大门类单位共26647个,占比重达68.0%。分别表现为,批发和零售业9521个,比上年末增长20.7%,占全部法人单位比重24.3%;农林牧渔业8502个,增长17.4%,占比重21.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4456个,增长4.1%,占比重11.4%;制造业4168个,增长11.8%,占10.6%。
作为玉林市传统优势产业的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此外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日益繁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不断涌现和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主要表现为,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有明显加大的四个行业,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及建筑业,分别上升0.9、0.9、0.7、0.3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法人单位情况 | ||||
| 2015年个数(个) | 2014年个数(个) | 增加(个) | 增长(%) |
法人单位 | 39192 | 33377 | 5815 | 17.4 |
农、林、牧、渔业 | 8502 | 6944 | 1558 | 22.4 |
采矿业 | 252 | 246 | 6 | 2.4 |
制造业 | 4168 | 3728 | 440 | 11.8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97 | 280 | 17 | 6.1 |
建筑业 | 503 | 314 | 189 | 60.2 |
批发和零售业 | 9521 | 7890 | 1631 | 20.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710 | 576 | 134 | 23.3 |
住宿和餐饮业 | 400 | 334 | 66 | 19.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327 | 196 | 131 | 66.8 |
金融业 | 200 | 166 | 34 | 20.5 |
房地产业 | 952 | 789 | 163 | 20.7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204 | 1564 | 640 | 40.9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478 | 1271 | 207 | 16.3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27 | 297 | 30 | 10.1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481 | 379 | 102 | 26.9 |
教育 | 3221 | 2989 | 232 | 7.8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459 | 456 | 3 | 0.7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734 | 676 | 58 | 8.6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4456 | 4282 | 174 | 4.1 |
(四)非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企业结构继续优化
2015年末,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个数共有26400个,比上年末增长23.3%,增幅高于全部企业1.1个百分点。占全部企业的比例达到95.8%,比上年末上升0.8个百分点。具体详见表4。
表4 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的企业法人单位情况 | ||||
| 2015年个数(个) | 2014年个数(个) | 增加(个) | 增长(%) |
企业法人单位 | 27545 | 22534 | 5011 | 22.2 |
内资 | 27395 | 22389 | 5006 | 22.4 |
国有 | 325 | 327 | -2 | -0.6 |
集体 | 566 | 557 | 9 | 1.6 |
股份合作 | 27 | 26 | 1 | 3.8 |
联营 | 19 | 23 | -4 | -17.4 |
有限责任公司 | 1816 | 1744 | 72 | 4.1 |
股份有限公司 | 344 | 206 | 138 | 67.0 |
私营 | 23465 | 18721 | 4744 | 25.3 |
其他内资 | 833 | 785 | 48 | 6.1 |
港澳台商投资 | 97 | 100 | -3 | -3.0 |
外商投资 | 53 | 45 | 8 | 17.8 |
按控股类型分 |
|
|
|
|
国有控股 | 520 | 500 | 20 | 4.0 |
集体控股 | 625 | 622 | 3 | 0.5 |
私人控股 | 24381 | 20113 | 4268 | 21.2 |
港澳台商控股 | 73 | 77 | -4 | -5.2 |
外商控股 | 30 | 24 | 6 | 25.0 |
其他 | 1916 | 1198 | 718 | 59.9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分布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行业薄弱。玉林市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三个行业的法人单位占全部单位的57.4%。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该行业法人单位占全市法人单位的24.3%。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所占比重较大,而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具有现代产业结构特征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产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数量偏少,所占比重不高。
(二)以小微企业居多,大企业偏少。法人单位数量居前的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其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家庭农场、原个体工商户注册成为微型企业,全市大中型企业数量不足千家,小规模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比重超过97.0%。2015年末执行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四上”企业及房地产开发业单位1242家,占比仅95.5%。
三、建议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十三五”规划思路上,玉林市提出了“做实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高旅游、居民服务、房地产、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水平,激励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规模效益,影响、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有足够支持。
(二)促进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在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民间投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电子商务,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动发展,积极引导民间投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产业等快速成长,提高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激发市场活力和市场主体创造力,成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支撑点和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