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终于有了新"家" 那楼镇群众祭祀牺牲66年的烈士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通讯员 黄灿)清明节到“三月三”期间,邕宁区那楼镇群众接踵而至,前往那利村的吞任岭,祭祀牺牲66年的戴顺才烈士。原来的“荒草坟”现在已装修一新,圆顶的墓丘,偌大的祭台,干净明亮;洁白的墓碑用隶书刻写的“烈士戴顺才之墓”7个字,鲜红而耀眼。人们向这位当年在那近运动歼灭战中牺牲的英雄默哀、致礼、献花圈。
六十六年前 战斗中牺牲
66年了,戴顺才烈士一直长眠在那利村吞任岭的荒草堆。这信息是一个那近村民三个月之前才获知的。
1949年9月上旬,敌人“清剿”那楼乡共产党“十家村”中的九个村以后,于17日进攻那近村,妄图消灭那楼共产党的最后阵地。驻村的游击队与敌人周旋,赶来支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支队26团在当时属于广东省灵山县那楼乡的那近村(现邕宁区那楼镇那利村那近坡)与敌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战斗中,26团组织力量向敌人负隅顽抗的阵地磊冠岭勇猛冲锋,三营指导员项世秀、四连副连长黄璧光、战士戴顺才壮烈牺牲。当天,军民们拿来了木板钉成棺材,当晚就把烈士入殓运回那利下葬了。
长者常守护 坟茔且留住
戴顺才等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了那近之战的胜利,那楼地区从此获得解放。因为南宁守敌派兵参加此战斗,惨败后便闻风丧胆,对12月4日南宁的解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斗过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1年10月前后,项世秀、黄璧光两烈士的亲属闻讯来到吞任岭,大家帮助家属挖泥土、捡骨骸、装坛子,分别挑回防城县和上思县,而戴顺才由于籍贯不明依然掩埋于吞任岭。不知何时有人把项世秀、黄璧光的青砖碑凑在戴顺才青砖碑的左右。有一次,手扶拖拉机带着犁头隆隆作响,向着戴烈士坟地进逼。村里老人立马干预。就这样,在村民的守护中,戴氏墓栉风沐雨,一晃眼过了66年之久。
几个月前,有关戴顺才烈士一直长眠在那利村吞任岭的荒草堆的信息在村民中传开,时值寒冬,大家不约而同前去探寻。经过寻找,在吞任岭上的甘蔗地边荒草丛中,三块分别刻着“項烈士世秀”、“黄烈士璧光”、“戴烈士顺才”的青砖,低矮地伫立。戴顺才的坟墓几成平地、没有垄起,人们不禁感叹良多,希望能够找到戴烈士的亲属,让他魂归故里,或者把烈士的坟墓修好。
政府马上办 群众皆心欢
烈士的坟墓鲜为人知、孤独寂寥的消息传到各级政府,各级政府感谢村民提供这样的信息,然后层层沟通,达成共识。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的那楼镇政府主任科员黄家榜,立即与包村干部黄福友商量后,准备花费600元,并建议由那利村委组织村民垅土修成简易坟墓。
那楼方面的修墓方案设计送到邕宁区民政局那里,最后投入了10000多元,并请人做了墓碑,运到那利村的吞任岭。3月26日动工,至28日基本完工;3月31日,市民政局等单位来到新墓的周边栽花种树。各级政府在支持戴顺才烈士墓的修建中,充分体现了 “马上就办”的南宁精神,受到当地群众的赞赏。
编辑: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