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5年】立足于生态发展村美生活更加美

26.08.2017  11:36

  8月一场大雨过后的早晨,在武鸣区锣圩镇的街道看不到任何垃圾;一片片香蕉林伸向远方,锣圩镇正焕发出现代农业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武鸣区通过不断巩固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发展生态养殖,已在乡村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完善基础设施

  奠定宜居乡村建设基石

  站在社区居委会门口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锣圩镇锣圩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邓海泉心生感慨:“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很强,这得益于这些年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严厉整治。”  近年来,由于定期开展乡村环境卫生“四清理  四整治”攻坚行动,武鸣区各乡村开展了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及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等工作,使村屯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如今,街道基本硬化、垃圾中转站成功运行,加上越发完善的清洁卫生管理制度,让武鸣区乡村的清洁工作不再成为难事。

  最让邓海泉满意的是锣圩社区正在运转的污水处理厂。这个占地3.3亩的污水处理厂,每天承载着全社区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它的出现不仅使“街道污水横流”现象成为历史,更让周边河流的水质得到改善。

  “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可以达到一级标准的B标准,完全能用于灌溉,居民们也不用打井取水了。”邓海泉说,目前污水处理厂已覆盖全镇的80%  。

  近年来,武鸣区还建设了双桥镇污水处理厂、府城镇浮排屯污水处理设施等29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59处,为保护清洁水源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该城区继续建设11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及1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

   建设生态养殖

  实现绿色发展农民增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地貌造就了不同的乡村生活。如何利用好本地的“水土”?锣圩镇近年来的发展思路给了我们答案:确立“生态立村、绿色发展”战略,发展特色农业。

  锣圩镇位于武鸣城区西部,以喀斯特地貌石山、丘陵山地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并有锣圩河和桥银、苗圃、仙湖等水库灌溉网络。在不断加大力度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当地党委、政府还抓好生态及古文物的保护,提升乡村魅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在锣圩镇,由新大州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发展的鳗鱼养殖项目,就是利用了锣圩镇优异的水资源环境。该公司董事长郑国春说,借助锣圩镇的水资源及良好的环境,可产出品种优质的鳗鱼,将销往海外。鳗鱼养殖场通过信息化与养殖技术相结合,不仅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还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锣圩镇的鳗鱼养殖产业只是武鸣区当前生态养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近年来,武鸣区通过加大对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扶持力度,推动畜牧业向现代生态化转型升级,并以标准化示范点为指导,建立“示范区+企业+合作社+农民”产业模式,形成示范区主要创建力量,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打造绿色产业

  着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随着村屯环境的不断改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是武鸣区努力的方向。“乡村美了,老百姓生活美了,乡村建设的步伐就更快了。”武鸣区乡村办有关负责人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进一步推动村民更加用心地打造美丽家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为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武鸣区还以打造“生态软实力”为着眼点,立足乡村旅游,创新形式,促进农旅融合,引导带动各村根据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特点编制村庄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定位,区别种植型、养殖型、旅游型、保护型村屯分类建设,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村村出特色、屯屯有亮点。

  此外,依托市级生态示范村建设,武鸣区还挖掘了双桥镇大伍屯“七十二道门”古建筑、御赐九品、寿如松乔等特有的民间文化历史元素,融入自然生态、乡土气息。在成功建设双桥镇大伍屯、宁武镇伏唐村、太平镇葛阳村市级村史室基础上,全面建设城区行政村村史室“一村一室一展一册”。广泛征集体现壮民族生产生活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家具陈设、壮族服饰等,全面展示壮民族村史、文化传承、古朴民居、婚恋习俗、民间传说等,浓浓的乡愁每年吸引游客近18万人次,为当地提供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

  下一步,武鸣区将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执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加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记者 胡光磊 实习生 刘荣精)

编辑:汪峰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