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2016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 增长基础仍待夯实

02.03.2017  19:14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桂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克难攻坚,精准发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实体经济仍面临较多困难,稳定增长基础仍待进一步夯实。

一、 经济运行总体态势

(一)GDP同比增长7.0%,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2075.89亿元,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实现突破2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0%,增幅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低于广西0.3个百分点,在全区排第1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6.1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939.48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780.23亿元,增长8.8%。

2012年以来,全市经济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但从2016年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GDP增速分别为7.2%、6.1%、6.1%、7.0%,大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2016年GDP季度增幅极差为1.1个百分点,较2015年收窄1.0个百分点,全年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43.0%、45.7%,分别拉动GDP增长0.8、3.0和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首次超过二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7.40亿元,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358.86亿元,增长6.3%;林业产值33.83亿元,增长5.2%;畜牧业产值154.12亿元,下降0.1%;渔业产值13.56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03亿元,增长8.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居全区第一位,高于全区1.1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缓中趋稳

2016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649.23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21.04亿元,增长6.7%。实现工业增加值772.81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4.10亿元,增长6.3%,增幅低于全区1.2个百分点,在全区排第10位。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413.80亿元,同比增长7.0%,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5.8%。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分别为8.2%、5.7%、6.1%和6.3%,总体呈现上半年小幅回落,下半年缓中趋稳的态势。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131.62亿元,增长16.0%,增幅高于全区3.2个百分点,在全区排第4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80.72亿元,同比增长46.9%,较去年同期提升58.1个百分点,在房地产投资的拉动下,第三产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4.79亿元,同比增长26.2%,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引擎。

(五)消费市场稳定增长, 进出口贸易运行平稳

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6.45亿元,增长11.2%,增幅高于全区0.5个百分点,在全区排第3位。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01.52亿元,增长1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4.94亿元,增长9.1%。

201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59.02亿元,增长3.9%。其中,出口总值51.92亿元,增长4.3%;进口总值7.10亿元,增长0.7%。

(六)财政收支平稳,金融保险快速增长

财政收支平稳 2016年,全市组织财政收入223.76亿元,增长7.0,增幅高于全区1.8个百分点,在全区排第9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33亿元,增长8.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9.70亿元,增长12.3%。

金融信贷快速增长。 20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79.80亿元,增长14.3%;其中住户储蓄存款1699.98亿元,增长8.7%,占各项存款余额的57.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62.14亿元,增长17.8%。

保险业保持高速发展。 2016年,全市保险业完成承保额10509.67亿元,增长27.2%;保费收入55.85亿元,增长24.2%;已决赔款18.77亿元,增长22.3%。

二、经济运行中的亮点

(一)社会民生保障有力   

1.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据调查,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4元,增长7.2%,增幅与全区持平,在全区排第8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6元,增长9.8%,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6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区0.4个百分点,在全区排第5位。

2. 民生支出得到保障。 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重点项目和基层倾斜,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12.3%,其中,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同比增长62.6%和24.6%,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分别同比增长35.0%和13.6%。

3. 就业形势平稳向好。 据人社部门统计,2016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6万人,失业人口再就业1.4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15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9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55%,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向好态势。

4. 物价温和上涨。 2016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七升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4.1%,衣着类上涨3.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8%,居住类上涨2.8%,医疗保健类上涨2.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3%。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1.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 2016年,高技术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69.35亿元,同比增长8.8%,增幅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2.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9.6%,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二是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显著。 2016年,全市631家规模工业企业中,产值达10亿元有48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数量7.6%;48家企业累计产值1041.69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41.3%,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 三是规上工业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99.1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1%,降幅比上年扩大2.4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5%,降幅比上年扩大0.8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提高。

2.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 2016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15亿元、750.68亿元和1314.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6%、0.1%和26.2%。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三产业分别加快17.5和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18.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3.1:35.2:61.7,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三产业分别提升0.6和5.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5.6个百分点。

3. 居民消费提档升级。一是 汽车类商品零售增势不减。 国家对小排量乘用汽车购置税实施优惠政策、道路交通不断改善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促进汽车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拉动全市消费品增长。2016年,限上企业汽车类实现零售额71.7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拉动限上商品零售增长4.8个百分点。 二是消费升级,计算机、 通讯器材等商品消费升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2016年,限额以上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1%,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8.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1.8%。 三是旅游消费增势强劲。 201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85.87万人次,同比增长20.5%,其中,国内游客5152.55万人次,同比增长21.1%,境外游客233.32万人次,同比增长7.8%,港澳同胞游客增长11.7%,台湾同胞游客增长9.5%。全市旅游总收入637.31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幅高于国内外游客增幅2.7个百分点。

4.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去产能有新进展。 高耗能行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2016年规模工业高耗能行业增加值173.5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24.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二是去库存有新突破。 2016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39.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6%,商品房待售面积129.27万平方米,同比仅增长1.9%。 三是补短板有新成效。 2016年,全市教育投资59.09亿元,增长66.2%;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20.79亿元,增长55.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投资12.83亿元,增长66.8%。薄弱领域投资的较快增长,对稳投资、促增长的长期目标提供动力。 四是新入库企业动能初步释放。 2015年,全市共有39家企业通过新建或规下升规上方式成为规模工业企业,经过1年时间的发展,2016年上述39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6.61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

(三)部分先行指标释放积极信号

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4个月上涨。 12月份,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11月份扩大3.2个百分点,为持续55个月下跌后连续4个月上涨。PPI涨幅持续扩大的原因:一是受汇率波动等多因素影响,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部分工业品价格持续回暖,推升了部分工业品出厂价格。二是工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效果显现,供需关系逐步改善。

2. 工业用电量降幅逐步收窄。 12月份,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1.7%,连续5个月正增长,增幅比上月提高13.8个百分点。2016年,工业用电量比上年下降2.1%,降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收窄6.7、6.1和4.6个百分点。

3. 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 2016年,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75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增幅高于全区4.4个百分点,为下一步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6年,桂林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一些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桂林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经济企稳的基础仍不牢固,向好动力需进一步加强,困难和问题仍较突出。

(一)增速回落幅度大

近年来,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桂林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深层次固有矛盾与新形势下“三期叠加”相互交织,新产业、新型业态和新模式引导的新兴上升动力与来自重化工业和产能过剩主导的下行压力并存,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青黄不接”,传统动力失速过快,新增动力发力缓慢,导致近5年来全市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部分主要指标增速由两位数回落至个位数区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由2012年的13.1%逐年回落,2016年放缓至7.0%,已滑出7.5%的底线目标。

2012年至2016年,全国GDP增幅由7.5%降至6.7%,回落0.8个百分点;广西GDP增幅由11.3%降至7.3%,回落4.0个百分点;南宁GDP增幅由12.3%降至7.0%,回落5.3个百分点;柳州GDP增幅由11.5%降至7.3%,回落4.2个百分点。而桂林GDP增幅由13.1%降至7.0%,回落6.1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分别大于全国、广西5.3和2.1个百分点,分别大于南宁、柳州0.8和1.9个百分点。

(二)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实体经济看,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交税金比上年下降12.9%,增幅比上年回落27.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5.5%,增幅比上年回落11.9个百分点;实交税金比上年下降5.6%,增幅比上年回落11.7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入看, 在2016年全市组织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49.05亿元,比上年下降2.0%,增幅低于非税收入32.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66.6%,比上年回落6.1个百分点。2013-2016年桂林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76.4%、73.6%、72.7%和66.6%,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发展后劲不足

四上”企业进库少、退库多。 2016年末,全市在库“四上”企业共计1919家,比2015年末少20家,总量不增反降。2016年,各县区申报并通过国家审批退库114家、国家统计局专业司根据年报情况对营业收入达不到标准及“四上”单位变更搬离退库45家,共计退库159家。其中:工业企业退库20家,建筑业企业退库11家,批发零售业企业退库23家,住宿餐饮业企业退库18家,房地产企业退库5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退库35家。

在库项目计划总投资储备不足。 2016年,全市投资项目(包含房地产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4420亿元,增长2.2%;项目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363亿元,增长3.5%;2016年末项目剩余投资总规模为1024亿元,下降1.7%,这对2017年全市投资稳增长不利。

工业投资形势严峻。 2016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47.20亿元,增长0.4%,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为35.1%,比上年降低5.5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21.2%,制造业投资增长2.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5.5%。工业投资低速增长,对今后工业经济增长乃至整体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四)工业 发展势头放缓,稳增长作用减弱

2016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8和3.2个百分点,比上年分别提升0.2和0.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拉动全市GDP增长3.0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拉动全市GDP增长0.6个百分点,回落0.1个百分点,工业拉动全市GDP增长2.4个百分点,回落1.2个百分点。可见,工业发展势头放缓,拉动力减弱是全市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

四、几点建议

(一) 强化 供给侧改革,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调整供给结构。 目前全市传统产业总体上是中低端的产品和服务过剩,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应加强供给侧改革,提升高端产品和服务比重。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通过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生命力。 二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等方面着手,对出台的房地产市场政策、“三去一降一补”、小微企业扶持等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加快落地,使政策实实在在惠及相关产业。 三是补企业发展短板。 当前经济发展靠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靠和重点企业的特征较为明显,需继续做好大企业大集团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短板。

(二)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重振桂林工业雄风

一是各部门切实做好服务工作,改善全市工业发展环境。 相关管理部门和产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优势,为工业企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市场购销、产品发展趋势等信息服务。 二是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培育新型产业。 积极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新增企业和新兴产业。切实为企业降低用电、物流、融资和人工成本。更好地为企业松绑、解扣,激发企业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是积极推进 “互联网+制造业”战略,加快“两化”融合,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要通过建立重点园区、完善软硬件实力,着力引进具有市场前瞻性的企业,加快推进“两融”项目建设,打造具有桂林特色的优势工业项目,重振桂林工业雄风。

(三)因势利导春晚分会场效应,助推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方面, 借力央视春晚分会场效应,顺势做好桂林市区及县域旅游宣传造势,开发生态游、郊县游、自驾游等旅游产品,通过广播电视、微博微信自媒体等多维度立体化展现桂林秀美的旅游资源,推进全方位旅游、服务创收。 另一方面, 强化旅游、食药监、工商、安全、交通等部门的监管职能,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传播、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全力保驾护航,以此为契机推动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

(四)奋力推进重点项目, 增强投资拉动作用

一是 加大工业投资力度。 切实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围绕重点企业和产品,明确目标和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实施以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流程绿色化、制造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现有工艺设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服务流程,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其向精加工延伸、向中高端迈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加快华为、中兴、浪潮、中车、比亚迪等名优企业的项目落地,并以此为重点加强产业链的项目招商建设,做强配套服务、推进集群发展。 二是 突出抓好统筹推进重大项目。 要加强项目的争取和立项,做好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的储备。对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避免重大项目的衔接出现断档。 三是 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活力。 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有关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服务,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为民间资本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潜力。

(五)紧盯“四上”企业培育,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一方面,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工作重心前移,探索通过查询部门行政记录等途径发现潜在的培育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做好申报准备工作,耐心指导企业填写各项申报准备材料。 另一方面, 对已入库的企业,要经常性地企业的统计台账、报表等基础资料,统计人员配备等软硬件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指导企业“应统尽统”、如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