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2016年规上服务业情况浅析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稳定,在库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快速发展。
一、主要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在库直报规上企业351家,比2014年多31家,比2015年多2家;实现营业收入120.83亿元,比2014年多22.34亿元、比2015年多13.14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12.2%,比2014年高2.8个百分点、比2015年高4.7个百分点。近3年来桂林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呈稳定发展的态势。
(二)桂林规上服务业位列全区三甲。 从规上企业数量看,2016年桂林351家,位列全区第二,比南宁市少175家,比柳州市多71家。从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看,桂林120.83亿元,位列全区第三,比南宁市少437.84亿元,比柳州市少94.42亿元。
(三)全部行业门类实现正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分布在10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增长12.2%,总体快速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0.67%、12.94%、18.37%、16.48%、10.96%、26.65%。
(四)规上服务业区域性特点明显。 一是城区占比大,五城区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量占全市77.74%,企业数占全市57%;二是县域发展速度快,如全州县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达44.1%、灌阳县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44.98%、资源县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46.42%。三是所有县区均实现较快的发展。前三名的全州县、灌阳县及资源县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40%以上高位增长,后三名的象山区、龙胜县、荔浦县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也分别达到了5.7%、8.87%和9.53%。
(五)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势强劲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162家,比上年增加8家;实现营业收入54.73亿元,增速同比增长20.8%。
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40%,在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中占比5.3%。
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7.63亿元,同比增长18.4%,在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中占比68.8%。
3、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4.5%,在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中占比2.4%。
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12.88亿元,同比增长26.7%,在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中占比23.5%。
二、规上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传统优势行业仍然还没有走出发展困境。 道路运输业受高铁开通因素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处于低迷状态;房地产大环境不景气,致服务业中房产中介大幅下跌,呈-25.9%大幅负增长。桂林市旅游市场依然低迷,没有最后走出困境。
(二)规上企业培育进库数量少,影响增长后劲。 全市2016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申请入库35家,退库33家,净增长2家。从净增长的企业数来看,很难对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新入库企业数量不多,直接影响到服务业行业的增长后劲。
(三)企业培育工作难度大,尚未形成合力。 2016年分县区分别是:秀峰区7家,叠彩区3家,象山区3家,七星区9家,雁山区1家,临桂区4家,全州县1家,永福县3家,灌阳县2家,龙胜县1家,荔浦县1家。2016年度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申请培育入库主要集中在城区,以七星区9家最多,县域除全州等5个县入库1-2家外,大部分县没有入库企业。服务业企业培育入库工作受税收规定、政府政策、办公条件等等因素影响,出现不能入库、不愿意入库的情况。职能部门和县区还没有形成合力,有效促进企业入库培育工作,服务业大个体大量存在,不愿意成为企业,无法按企业法人申请进入规格以上服务业直报系统。
(四)县区发展不够平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现象时有发生
从县区营业收入的总量在全市占比看,占比最小的是0.03%,占比最大达到33.72%,点全市1/3。一些县区总量在全市占比很大,势必造成对全市的数据影响过大,个别县区数据的上下波动,也导致全市数据的大幅波动。
三、下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规上服务业的发展。 县区政府领导对服务业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放;行业主管部门对所管辖的行业企业要掌握情况,引导、管理和帮助到位;绩效考核要真正形成有效机制,达到对县区、对部门一个有效考核。
(二)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规上企业培育进库的合力。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标准为: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或者从业人员达到50人。针对我市的服务业企业小、弱、散的特点,企业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的难度大,但从业人员的标准是可以重点考虑培育的方向。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营业收入接近标准的企业入库,引导经营,使企业做大做强,达到入库标准。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宣传,让一些经营规模大的个体户注册成企业法人。第三方面,重点在从业人数的标准上进行培育。因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包括企业的正式工,也包括临时工和季节性用工,这一标准相对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商务、旅游、工信、教育、文新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掌握入库标准,形成合力,大力抓好2017年度企业培育工作。
(三)突出重点,形成突破。 政策激励上要有干货,在政策上
倾斜、扶持。比如减税、缓税、甚至免税,资金上给予支持,企业用地上,土地审批方面给予优先等。个体转企业问题,工商部门也要引导好,给予相关的政策和鼓励,对相关对象奖罚结合,让符合条件的大个体转成法人企业。重点行业的牵头部门问题,相关部门特别是其他营利性行业的部门要牵好头,比如餐饮业由食药局牵头、商务部门配合,住宿业由旅发委牵头,商务部门配合,对所属企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