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西乡村振兴正当时 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甜头

22.02.2018  21:25

黄海里一家三口在小区里拍摄全家福 朱晓玲/摄

  购置年货、大扫除、张贴春联……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右江区“老乡家园——迎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处处洋溢着喜气祥和的节日气氛,1138户4715名搬迁群众,将迎来他们在新家的首个春节。

  2017年11月,黄海里一家三口从右江区泮水乡那扪村搬入安置小镇的电梯房。“我们一搬进来,就有帮扶干部送来就业意向表,有组织去广东打工的,有安排进附近工厂做工的,好多种选择哩!

  搬旧房,挪穷窝。黄海里一家的红火新生活已经开启,他计划今年挣钱了就给新房装上空调。

  如今,看天吃饭、勒紧裤腰带攒钱、垃圾围村的苦日子正逐渐成为千千万万广西农民的尘封往事,关于乡村振兴的梦想已经点燃。

   产业兴旺 农民有劲头  

龙河村的番茄喜获丰收 朱晓玲/摄

  眼下,正是番茄成熟的时节。

  站在百色市田阳县田州镇龙河村一座高楼上远眺,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绿意盎然,充满着勃勃生机。走近一看,红彤彤的小番茄点缀在茂密的绿叶丛中,煞是好看。

  44岁的龙河村村民杨勇海正在自家地里忙着采摘番茄,不一会儿,装番茄的小桶就满了起来。“这种个头大一点的品种我们叫‘牛眼’,小一点的叫‘猪眼’。我这一天下来一个人就能摘250公斤。”去年12月以来,杨勇海已经采摘了三轮番茄,都卖出了好价钱,最早上市那一批卖到了每公斤5.6元。  

杨勇海在自家地里采摘番茄 朱晓玲/摄

  尽管跟番茄打了快20年的交道,但由于种植的品种差、产量低,杨勇海种番茄的收入曾经只够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近年来,龙河村大力推广以色列的大番茄、中国台湾的圣女番茄等名特优新品种,推行“菜—稻”“稻—菜”“菜—菜—菜”等轮作高效种植模式,并要求村民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流程进行种植。杨勇海成为了新举措的受益者,“我现在采取‘稻—菜’轮种,面积已经扩大到6亩,一年最起码有五六万的收入”。

  “规模有了,产量有了,现在要关注的就是销路。而要保障销路,质量安全是关键。”田阳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赵世海表示,“每年果蔬成熟季节,我们都会安排农产品质量检测人员深入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对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检测,严把质量安全关。” 

田阳县供销社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朱晓玲/摄

  如今的龙河村是响当当的“全国一村一品(番茄)示范村”,慕名前来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每当番茄上市的时候,田阳县供销社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便会热闹非常。“整个市场想要从头走到尾都不容易,我吹哨子都吹累了。”市场管理人员马保尔说。

  来自山西太原的收购商陈用祥连续多年从田阳收购番茄。“这里已经形成市场了嘛。去年我运了六车的番茄销往太原,一车就有3万多斤。

   脱贫致富 农民有奔头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花山岩画是我国首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处于花山景区核心地带的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却长期为脱贫摘帽而苦恼。

  耀达村盛产甘蔗,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纯手工熬制红糖的传统。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缺乏对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村民们精心熬制的红糖一度滞销贱卖,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不能让村民守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继续贫困。”借助申遗成功的契机,当地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切入点,引进公司与村民共建合作社。  

岜莱贝侬红糖作坊的工人正在整理糖砖 朱晓玲/摄

  2017年1月,宁明县岜莱贝侬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主要开发当地传统土特产和工艺品。

  走进热气腾腾的岜莱贝侬红糖作坊,红糖浓郁的甜味便扑面而来。在传统制糖工艺的基础上,合作社通过深加工制成了玫瑰、红枣、桂花等口味的花山红糖系列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红糖作坊每天可生产3000公斤红糖。为了保证生产,合作社每天需收购50吨甘蔗。“村民把甘蔗运过来过秤之后,我们直接付现金,每吨500元。”合作社负责人黄小茵说,“我们计划年底买两辆运输车,以后就上门收购甘蔗,村民也不用费力运过来了。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扶持了50户贫困户。光是红糖作坊,每天就需要30名工人,其中半数以上是贫困户,每月工资2000元至5000元不等。

  红糖甜,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甜。

  村民梁彩梅在红糖作坊里做工,每月可领到4000元工资。“以前家里靠种甘蔗为生,甘蔗收获的时候,要自己运出去卖,经过两个渡口才能运到市场上,十分辛苦。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花山红糖开始形成品牌效应,不光合作社生产的红糖供不应求,村民们自产自销的红糖也成了抢手货。  

村民忙着赶制红糖 朱晓玲/摄

  收割甘蔗、甘蔗榨汁、烧火熬糖、浇铸成糖……趁着天气晴好,村民们正在赶制年前最后一批花山红糖。“自家熬制的红糖,由每公斤6元涨到了每公斤12元,光微信下单的都卖不过来,现在一般需要提前一个礼拜订购才能买得到。”村民黄记岑走上了“微商”致富路。

  如今,除了花山红糖外,耀达村的花山石雕、花山刺绣、花山竹编、花山淮山酒等30多种产品也慢慢打开了销路,辐射带动当地群众2000多人。发展产业之余,村民们组建起了铜鼓队、战鼓队、山歌队,参与景区实景演出,钱袋子越来越鼓。

   生态宜居 农民有甜头 

  2013年至今,广西已先后集中开展了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两个阶段活动,分别推进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6个专项活动,目前正在推进第三阶段宜居乡村建设,数以千计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桥马村面貌焕然一新 (桥马村第一书记曾广明供图)

  “真好啊贝侬哎,今晚好又好咧!来到桥马村,楼房似星星;卫生做得好,政府来支持;投资做新路,修宽水泥路……”在百色市田阳县五村镇桥马村及周边村屯,村民们自编自唱的山歌《桥马是个好地方》广为流传。

  2017年,桥马村片区对400余户民房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和改厨、改厕、改圈工作,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成为“美丽广西 宜居乡村”活动示范片区。

  “一些年初就外出打工的村民,在微信群里看到村子的新照片,居然都认不出来了。”桥马村第一书记曾广明笑言。

  据广西乡村办副主任冯俊英介绍,五年来,广西初步建立起“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边远乡村“就地就近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保洁员队伍稳定在17万人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基本覆盖;107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农村自来水受益村比例达79%;行政村通畅率达99.8%,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85%;完成了农村改厕102.1万户、农村改厨101.3万户、农村改圈5.03万户;完成了13.5万个村屯绿化项目,森林覆盖率、植被生态质量和改善程度居全国前列。

  好生态能引来八方客,“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入目皆是美景。

  风味明仕珍珠鸭、明仕河鱼、明仕豆腐、明仕烤猪……在崇左市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村民何志峰的农家乐小饭馆经营得红红火火。“2012年刚开始做的时候,几乎没有客人来。现在就不同了,2017年店里的营业额将近100万元。

  青山远黛,影影绰绰;诗画田园,小桥流水。  

由何志峰的小楼改建的乡村民宿 朱晓玲/摄

  何志峰位于稻田边的五层自建房,被南宁来的老板相中,租下来重新装修做起了民宿。“我们主打田园风,一共31间客房,基本都是客满,全国各地来的客人都有。”民宿设计师李光俭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随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乡村振兴战略的脉络逐渐清晰。

  2018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根据“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安排,2018年广西将完成宜居乡村建设,启动幸福乡村建设;2018年2月,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将建立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技术创新共享平台……作为农业大省,广西已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