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代表团代表们呼吁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多一点民歌“神曲” 多一些交流平台
“广西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但民歌传唱度却不是很高,让人第一时间就能想到、唱出的民歌不多。”全国人大代表、南宁市艺术剧院演员韦丽萍一直有个遗憾——广西民歌悠扬婉转,却养在深闺少人识。
全国两会期间,广西代表团不少代表发出这样的呼声:广西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亟待妥善保护、传承、发展。
民歌:出彩的作品再多点
“提到蒙古族,大家都想到凤凰传奇;提到朝鲜族,就想到阿里郎组合;提到彝族,也有个彝人制造组合,但壮族民歌,却缺少知名的流行歌手和组合,缺少广为传唱的‘神曲’。”韦丽萍对此有些忧虑。她说,近年来,广西音乐人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元素的歌曲,但难有特别出彩的作品,令人遗憾。
究其原因,韦丽萍认为,首先是目前广西缺乏一批致力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专业人员。“民歌唱得最好的肯定是原生态歌手,但他们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很难系统地记录、完善、提炼民歌的精华。”她说,对包括民歌在内的很多民族文化的抢救和记录,都要与时间赛跑,慢一点就有可能彻底湮灭。
其次,相关部门也应多给广西民歌提供舞台,培养观众的欣赏水平和习惯,使更多人喜欢民歌,愿意掏钱买票欣赏。韦丽萍说:“据我了解,不少文艺单位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后,生存和发展都比较困难,员工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她表示,如果缺少了地方资金、政策扶持,文艺工作者很难再抽出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文化交流:城乡、国际都要有
“现在的影视剧大都是普通话版本,但在广西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部分中老年人不太懂普通话。”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知名作家樊一平建议,广西相关部门可组织成立一个少数民族影视语言译制中心,将好的文化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在地方电视频道播放,以满足当地群众文化需求。
樊一平还建议,广西可以成立东盟文化影视译制中心,将中国及广西的文学影视作品译制后,推广到东盟国家。对于这个想法,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韦柳春代表也表示赞同:“实施‘文化睦邻’计划,对广西和东盟国家沟通民间情感,深化思想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韦柳春还建议,国家可以以广西为牵头省份,依托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和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等平台,每年在南宁开展中国-东盟戏剧周(南宁)活动、在桂林开展中国-东盟杂技魔术节;每两年举办中国-东盟美术家双向采风写生活动,在南宁和东盟部分国家举办中国-东盟美术展、中国-东盟摄影展、中国-东盟文物展,大力推动对东盟的文化交流工作。
文物:保护工作慢不得
“在广西,百色旧石器、甑皮岩遗址、花山岩画、合浦汉墓群、灵渠、靖江王陵等文化遗产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地域民族特色鲜明。”韦柳春代表介绍说,她在走访中发现,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性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伤害文物本体、占压大遗址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物安全形势严峻。”她呼吁,加强广西民族文物和大遗址保护,改善各类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性基础设施。今年她特意带来一份《关于支持广西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
建议中提出,广西应争取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风雨桥群、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和里三王宫、西林县的岑氏家族建筑群等一批民族文物,列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继续加大广西列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广西列入国家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广西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项目支持力度。 (记者 王春楠 龚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