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企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广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之八

28.04.2015  01:15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下简称三经普)显示,广西企业法人单位(下简称企业)的总量、从业人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在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吸纳就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依据三经普数据,从广西企业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为推进广西经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广西企业发展主要特点

  据三经普结果显示,2013年末,广西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达14.92万个。与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相比,广西企业数增加了7.51万个,增长101.3%,占广西法人单位数的比重提高14.9个百分点。广西企业呈现非公经济企业数增长较快,内资企业占绝对优势,行业分布、地区分布集中,吸纳劳动力就业量大,二、三产业结构更为优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等特点。 

(一)非公经济单位数呈较快增长趋势 

从企业控股情况看,广西非公经济企业占主导地位,2013年末,非公经济企业单位数为13.83万个,占企业单位数的92.7%。与2008年相比,非公经济企业数增长122.9%,占企业单位数的比重提高9.0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主要以私人控股为主,2013年末,私人控股企业达到12.63万个,占企业总数的84.6%,与2008相比,私人控股企业增加7.66万个,增长1.5倍,占企业单位数的比重提高17.6个百分点(如图)。

(二)内资企业独占鳌头

2013年末,全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资企业达14.78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9.0%。与2008年相比,增长103.4%,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占比重最大,达10.43万个,占企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达69.9%,比2008年增长了1倍多,占企业单位数的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

(三)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从行业分布看,企业主要聚集在三大行业。2013年末,企业单位数位居前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为6.42万个、2.42万个、1.60万个,分别占企业总数的43.0 %、16.2%、10.7%。与2008年相比,三大行业占企业单位数的比重提高6.9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企业主要分布在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和玉林市4个市,分别是4.05万个、1.96万个、1.65万个、1.39万个,分别占企业的27.1%、13.2%、11.1%和9.3%。4市合计9.05万个,占企业总数的60.7%。

(四)吸纳劳动力就业超过七成 

  2013年末,广西企业安置就业人员482.36万人,占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1.8%。与2008年相比,企业安置就业人员增长46.6 %,占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

从产业划分看,主要以第二产业安置就业人员居多,安置309.17万人,占企业就业人数的64.1%,与2008年相比,增长41.6%。

(五)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增长较快,二、三产业结构更为优化

从产业布局看,第三产业单位数呈上升之势。2013年末,全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达11.47万个,占企业单位数的76.9%。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单位数增长141.6%,占企业单位数的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有所下降,为3.45万个,占企业单位数的23.1%。与2008年相比,第二产业单位数增长30.1%,占企业单位数的比重下降12.6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六)小微企业继续保持高增长

2013年末,全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达14.26万个,占企业总数的比重高达95.6%。与2008年相比,小微企业单位数增长1倍。从行业分布看,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位居前3位,分别为6.31万个、2.29万个和1.59万个,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的44.2%、16.1%和11.2%。

(七)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3年,广西企业全年资产总额70619.17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两倍多。从分行业看,企业资产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大行业,分别为37800.67亿元、24354.91亿元、8985.86亿元、8657.03亿元,分别占企业资产总额的53.5%、34.5%、12.7%和12.3%。2013年,企业全年营业收入31040.23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62.6%。从分行业看,经营收入较高的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为17336.13亿元和6250.95亿元,分别占企业营业收入的55.9%和20.1%。

二、广西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三经普数据分析,广西企业发展存在总量偏低,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比重偏低,企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等问题。

(一)企业总量偏低,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不足七成

2013年末,广西企业14.92万个,占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的1.8%,在全国排第19位。广西企业占广西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62.8%,比全国低12.8个百分点。企业支撑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总量上不去,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分布看,2013年末,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和玉林市4个市的企业单位数都在1.3万个以上,其他10个市的企业单位数均在0.9万个以下,10市合计5.87万个,不到四成。如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市)合计单位数5.67万个,南宁占了北部湾经济区单位数的71.4%,北海、钦州、防城港市3市合计1.62万个,3市单位数占广西企业的比重仅为10.9%。北、钦、防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发展的前沿阵地,总量明显偏少,经济实力较为薄弱。

( 三)行业分布过于集中

在二十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三大行业就占了企业单位数的七成。其他十多个行业门类所占单位数为4.48万个,仅占三成(详见下图)。

(四)外商 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引资力度不够

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2013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为669个和789个,分别仅占企业单位数的0.4%和0.5%,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加起来占企业单位数的比重不足1%。与2008年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减少40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仅增加40个。2013年,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72.16亿元和1336.22亿元,资产总额分别为2192.29亿元和2062.23亿元,与2008年相比,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全年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的增长都在8.0%以下,增幅不大。

(五)企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

2013年末,广西大中型企业单位数4324个,占全国大中型企业单位数的1.8%。而发达的广东省,大中型企业单位数占到全国大中型企业单位数的11.5%。2013年,广西全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4200多个,仅占广西全部企业数的2.8%。从制造业看,广西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人造板制造、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钢材生产等。企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发展空间有限,核心竞争力较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生存。

三、对策建议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的质变时代,在当前经济下行济新常态下,广西企业和全国一样面临发展环境的变化,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机遇和挑战并存。各级党委、政府应有效作为,着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活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推进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积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大众创业,鼓励企业创新。出台减免企业税负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生产经营和劳动力成本。广西私营企业居多,很多企业的经营决策都是由企业主一人制定的,机制和管理模式较为落后,政府应多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产品技术和管理方式创新,进行自我变革与内在能力的提升,在做好现有产业资源优化整合的同时,重视培育新的增长点,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环境友好特征的新兴产业,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大引资力度,吸引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入驻园区参与经济建设

李克强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要上新水平。要在推动外贸转型、有效利用外资基础上,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广西与东盟各国陆海相邻,优势独特,作为中国“一带一路”的重点省份,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点地区。广西应把握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园区招商,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有针对性地引进符合当地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有前景的招商项目,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参与园区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三)借助“一带一路”的实施,推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一带一路”实施,广西重点是发挥与东盟各国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广西应继续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承接加工贸易企业等的转移,加快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建设,加强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加强沿海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的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四)加快服务业改革,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各类服务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就业、改善和保障民生。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快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业等,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