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企业技术创新结出喜人硕果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广西工业在追赶,转型在加速,新常态下,广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技术创新。近几年,全区工业系统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广西创造”的力量正在全面提升。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中坚力量
统计数字显示,我区现有创新平台总数511家:拥有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家认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自治区认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家;企业技术中心287家;研发中心114家;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96家。
2012-2014年,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由1397亿元增至1800亿元左右,研发经费支出由61亿元增至90亿元左右;工业企业有效专利总数由8912件增至2.1788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530件增至7786件。
广西田园生化公司被评为广西首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桂林福达集团成功上市,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国际先进的传动和液压部件实验系统,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大大增强。
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井喷”
“广西创造”力量的增强,带来的改变是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柳州源创汽油机缸内直喷喷油器总成打破国际垄断,列入2014年国家工业强基示范工程;中化桂林工程多功能橡胶挤出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船华南船舶深水钻井船80吨海洋工程起重机为国内首创;广西恒日科技挖掘机用液压凿岩机填补国内空白;柳工899Ⅲ轮式装载机国内承载量最大。
景逸X5、宝骏730等一批新车型上市热销,桥梁拉索和锚具预应力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畅销海内外;新型节能陶瓷薄板、航天用超大规格铝合金锻坯、第四代核反应堆用高温熔盐泵等产品研发成功。
中国国际工博会上,广西碳歌轻质陶瓷保温墙板荣获银奖,百色美联TVLF-煤矿探水雷达荣获铜奖,桂林电力电容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110Kv并联电容器装置、桂林中昊力创高精度轿车子母胎钢丝帘布裁断生产线获提名。桂林电力电容连续两次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一大批优秀新产品获自治区奖项。
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化,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合作。3年来,我区相继与工信部7所重点高校以及湖南大学开展区校合作;举办工程机械技术创新院士(广西)行活动,解决机械行业发展瓶颈问题;组织院士及其团队与广西企业深度合作,为广西工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攻克多项企业技术难题。
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类新药SKLB(原料药)的研究”、桂林橡胶设计院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的“全自动全钢三角胶在线挤出贴合生产线研制”等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郭孔辉院士团队针对CDC减振器等多项内容的研究应用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褚君浩院士团队指导广西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广西电子元器件研发中心专利10余项。张伯礼院士为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血栓通提供技术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崛起
目前,全区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技术中心78家,研发中心28家。实施“年产5000吨航天用超大规格铝合金锻坯”,“自动包装复检码垛智能化系统装备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实力进一步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南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柳州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初显成效;桂林电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也已形成;北海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贺州铝和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梧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筑新材料产业集群、玉林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等一批产业集群初见成效。产业集群壮大了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力。
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 位列西部第3位
2014年,广西着力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重要工业企业信息系统加速普及,信息化应用效益提升明显,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67.79,高出全国总指数均值1.65,位列全国第17位、西部第3位。其中工业应用指数位列全国第7位、西部第2位。广西国际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基本实现广西多个领域面向东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7家企业获批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南宁、桂林、柳州、北海市获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工业创新服务效率和水平提高。工业创新服务平台“广西工业创新发展管理系统”建成,规范和简化了企业各类申报程序,项目管理更科学、规范、高效。广西新产品推介和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成为服务工业企业、统一管理广西工业公共服务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