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兴安:踏着红色烙印前进

30.11.2016  16:07

桂北的322国道一路向东北方向延伸,几乎与由西南向东北流动的湘江平行。沿途穿过厂房林立的工业区、商贸繁华的村镇,在离兴安县城不到20公里处,一个叫界首的小镇,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82年前打响。

这场被称为“湘江战役”的阻击战,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生死大战。82年过去了,当年中央军委纵队涉桥而过的界首渡口还在,被红一、红三军团设为作战指挥部的三官堂还在,红军渡江后暂驻的界首古街还在。

1934年11月25日~12月13日,红军长征穿越桂北,短短19天的行程,却留下了深深的红色烙印。10月27日,记者沿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转战越城岭(老山界)的足迹,重走长征路,重温当年红军经过激战、 转危为安的历史,见证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老区人民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昂首阔步的创举。

 

打赢脱贫攻坚,要拿出血战湘江的勇气

兴安县界首镇位于湘桂两省交界处,是兴安、全州、灌阳、资源四县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湘桂通商、航运的必经之地,故名为“界首”。记者站在界首渡口向湘江望去,百米宽的江水川流不息、一去不返;全长1000米的界首古街横亘在湘江西岸,数百间骑楼和上千个廊柱昭示着古时的繁华;被称为“红军堂”的三官堂里,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连续突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在前有湘江拦阻、南北有桂军湘军合围、后有国民党中央军穷追不舍的危急关头,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了湘江。

据史料记载,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灌阳县城西北的新圩、兴安县城北面的光华铺和全州县城南面的觉山铺。位于湘江西岸322国道旁的光华铺阻击战旧址,距离当年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的渡河点只有5 公里,一望无际的公路和农田全然没有了昔日的战争迹象。在距离湘江更近的界首镇大洞村下宅屯,一场声势浩大的土地整治攻坚战正在打响。村委会主任唐锦忠指着水泥田间道路对记者说:“以前这里都是机耕路,农业生产只能用人力车拉 ,现在路修好了 ,电动三轮车、农业机械都进到田里,耕作生产别提多方便了。

下宅屯位于兴安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子项目——界首镇兴田村等6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区内,项目于2014年5月立项实施,2015年12月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 65%。兴安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张辉介绍,项目概算投资2293.87万元,实施规模2273.5公顷,涉及6个行政村1.7万余人,主要通过新建、改建道路和沟渠,改善农业耕作灌溉条件。“这个项目今年年底要完工,现在正是最好的施工季节,必须抢占这个时机。”张辉说,下宅屯是施工进度较快的一个自然村,现已完成田间道路建设2.2公里、排灌水渠1.8公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大洞村的人均水田面积只有1亩左右,想要脱贫致富,只有发展现代农业一条路。”唐锦忠告诉记者,湘江战役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攻坚战,红军除了死战没有别的路可走,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湘江两岸人民依然有很多攻坚战要打。如今,随着土地整治的实施,当地村民逐步改变以往单一的耕种模式,转而种植柑桔、葡萄等经济作物,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也开始兴了起来。目前,全村柑桔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0亩,葡萄发展到50亩,现代农业初俱雏形。村民唐锦杰通过租赁土地,种植了3亩多柑桔,年收入四五万元不在话下。

 

全面建成小康,需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穿过桂北的崇山峻岭和茂密竹林,记者来到了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千家寺,在这个被称为“红军标语楼”的寺庙,当年红军战士涂抹在墙壁上的各类标语清晰可见。1934年12月初,历经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分别由广西兴安县的界首、全州县的大坪、凤凰咀等主要渡江点突破湘江,冲出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从大瑶山地区进入老山界,历史从此改写。

由穷途末路到转危为安,党内正确路线在决策中发挥了作用。 湘江战役后,仅剩3万余人的红军以疲惫之师进入资源县油榨坪,原本打算休整几天,部队整编后再沿着红六军团行进的路线向湘西北转移。 蒋介石判断出红军的行军路线后,急忙调整兵力部署,在湘西张网以待,企图围歼红军于北进途中。在此紧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改变行军路线,折回兴安县境内的华江一带 ,翻越越城岭主峰老山界,然后从敌人防守相对薄弱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突围。这是长征以来首次改变行军路线,红军在及时自我纠错中保存了有生力量,留下了革命的火种。

同仁村是华江瑶族乡的一个行政村,距离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有12公里,是进入老山界的必经之地。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六七米宽的旅游大道穿越在瑶村瑶寨间,三两步就能看到客人爆满的农家饭店。据村党支书欧名海介绍,同仁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2080余人,主要经济收入是毛竹加工和发展农家乐旅游。全村有农家乐15家,毛竹加工厂16家,其中4家是精加工,产业链相当齐全。“毛竹经过粗、精加工两道工序,做成竹签成品,再发到山东青岛打上标签,然后直接销售到日韩两国。仅毛竹加工一项,村里每年的人均收入就有5000余元。”欧名海颇为自豪。

作为桂林市为数不多的全国文明村,同仁村交通便捷,所有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村民人均纯收入早已突破万元。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欧名海的担忧:“今年市场不景气,竹签每块价格从原来的19元下降到了13元,对村民收入的影响很大。”他认为,村里的产业要保持竞争力,不能光靠毛竹加工或旅游,农业种植结构也需要及时转型。可是,面对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耕作条件,如何转型呢?正当村民们一筹莫展之际,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送去了“东 风”:实施同仁村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通过硬化道路、修建农渠等措施,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让5390人受益。

在欧名海看来,实施土地整治对同仁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这是对群众生产生活有深刻影响的大好事,地整好了,道路、水渠修通了,我们就能把目前的闲置地利用起来,改种桂花、红枫、紫微等特色苗木,实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目前,同仁村尚有46户贫困户,计划2018年年底前脱贫。现在土地整治实施了,欧名海对此信心满满:“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从来都不缺少自我纠错、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长征精神对我们一代代人的影响深远,每一代村民都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不管大瑶山的自然条件多么差,我们都会咬紧牙关,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