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机遇 广西加快开放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综述

15.03.2015  10:45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思路新战略,广西以推进次区域合作、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和加快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为抓手,提升广西对东盟开放合作前沿优势,快马加鞭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和枢纽。

     争当先行者,“南宁渠道”放异彩

    广西与东盟海陆相连,区域优势得天独厚,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是广西对外开放的根本出路与“王牌”,也是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着力点。

    近年来,广西不断扩大和深化与东盟的开放合作,积极推进经济一体化,成功举办了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47.9万客商参会洽谈,签约国际合作项目1330个,投资贸易促进效果日益显著。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中国东盟政商各界全方位交流的“南宁渠道”。

    随着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开启“钻石十年”的号角吹响,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广西提出深化推进与东盟互联互通、贸易、金融、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商、海防和机制保障等八大合作,形成海陆双线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生动局面,争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者。

    自2006年广西在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首倡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后,泛北合作逐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合作机制。

    目前,泛北合作《路线图》已获中国-东盟高官会通过。

    与此同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稳扎稳打。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中泰(崇左)产业园区等多个重点项目列入GMS区域投资框架优先项目。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形成共识,“首届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智库峰会”和“节点城市市长圆桌会”在南宁成功举办,以中南半岛陆路互联互通体系建设为纽带,经贸、通讯、口岸等合作务实推进。

    文莱-广西经济走廊成为新亮点。双方签署了《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经贸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推动海洋产业、农业、清真产业、港口物流、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合作,一批先期合作项目已加快启动。 

     打造新亮点,广西“桥头堡”优势彰显

    “实行‘三个一’通关新模式后,不仅缩短了过关时间,也极大降低了通关成本,企业减负不少!”广西捷城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算一笔账:以前通关需要反复调运集装箱、拆卸、搬运货物,实施“三个一”后过关时间缩减近30%,每个标箱平均省下300-400元的通关成本。

    物流畅则贸易兴。“广西要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新门户和枢纽,必须打通互联互通中所有影响效率的节点,做到贸易物流无障碍通关、无缝隙对接,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便利通关环境。”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韦朝晖说。2014年12月,关检合作“三个一”模式正式覆盖广西所有口岸。

    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使东盟作为广西贸易伙伴“龙头老大”的地位日益巩固。数据显示,2002-2014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由6.3亿美元增长到198.9亿美元,年均增长33.4%;2014年对东盟贸易额在全国排第8位,排中西部首位,广西“桥头堡”优势彰显无遗。

    随着对东盟经贸交流合作走向纵深,广西对东盟的开放平台不断丰富,依托合作园区扩大双向投资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动力日益增强。中马钦州、关丹产业园,开创了“两国双园”新模式。在马来西亚关丹,广西港务集团参股40%建设港口码头,中方投资14亿美元建设现代综合钢铁项目。中·印尼境外经贸合作区建成运营,吸引包括中国西电集团等29家中外企业投资建厂。

    另一方面,广西推进建设的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中柬现代农业示范中心、中老种子种苗基地等,将成为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有力推手和重要平台,为构建跨境产业链和拓展外贸空间创造了条件。

    今年,广西将积极推动中新(广西)产业园区项目落地广西,抓好对东盟“一国一项目”设计和推动,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对东盟合作潜力。此外,广西目前打造沿边开放开发“升级版”,发展沿边特色产业带,探索沿边金融改革,加快培育集贸易、物流、产业、金融、旅游、城镇化“六位一体”的沿边经济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