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8年即将过去,2019年就要到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走过了一轮甲子,如今又开启了新的征程。回首,几十年耕耘,广西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展望,走进新时代,八桂厚积薄发,春潮涌动。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那么,就文化而言,在推进“一带一路”中,广西的优势条件在哪里,又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几年,在广西,从政府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从公益机构到商业企业、从北部湾沿海到桂西北内陆,中国和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多地区、多形式的繁荣局面。
“人文交流是建设‘一带一路’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朱创伟表示,近年来,广西立足区位地缘优势,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紧紧把握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和国家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强与世界特别是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等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机制,推动与东盟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深入开展。
自2012年起,广西连续7年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活动。2017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文化部签署了在越南合作共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的协议,中心成为广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点和窗口。
“美丽中国·心仪广西”文化交流品牌也在积极打造。自2010年春节起,广西连续9年共组派27个艺术代表团,940余名演艺、展览人员,赴海外多国开展“欢乐春节”和“广西文化周”活动。
2017年以来,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特色办馆声名远播,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参观者。馆内,羽纹铜凤灯、波斯陶壶、罗马玻璃碗等5000多件珍贵的汉代文物,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合浦港的历史荣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永健认为,合浦港是广西陶瓷对外贸易的始发港,深入研究古代合浦港的海外陶瓷贸易,对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很有必要。
除了文物,见证“一带一路”历史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表示,泰锦、文莱锦、缅锦等东南亚国家的织锦,其风格与技艺和广西的壮锦、侗锦、苗锦和湖北的土家锦有诸多相似之处。由此,他认为古代广西也存在着一条传承技艺与文化的道路,即“锦路”。
学术界认为,“锦路”概念的提出,拓展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学术研究的宽度和深度,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
前不久,第三届“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广西具有地缘、人缘、文缘等多方面的优势,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且举办多年,在制度上、机构上和平台上让广西占得先机,发挥这些优势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建设中国—东盟共享文化,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院长吕余生表示,中国尤其是广西与东盟国家间在族源、语言、文化习俗和经济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建设共享文化的深厚基础。“整合各国文化资源,建设凝聚共性、平等对话、互惠共生的共享文化,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交流的重要主题。”他说。
朱创伟表示,未来,广西将进一步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步伐,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上解放思想,加强创新,培养人才,打造精品,增进互信,共建共享,共同发展,为“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贡献广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