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广西博物馆活动精彩纷呈 文物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宝”
专家认真鉴定收藏爱好者带来的藏品。 莫俊 摄
本报讯(记者莫俊)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广西博物馆结合今年遗产日的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邀请文物专家为市民免费开展民间收藏品鉴赏咨询等一系列公众活动,致力于让文化遗产走近大众,激活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情感记忆。
民间收藏品鉴赏咨询活动作为文化遗产日的重头戏,当天上午8时30分,广西博物馆大堂内人头攒动——不少市民携带着各类藏品,在接待室外排队取号,静待专家对自己的“宝贝”进行“会诊”。上午9时30分,当“陶瓷类”“书画、玉杂类”“金属类”“近现代类”的11名文物专家端坐台上后,鉴赏活动正式开始。只见各式各样的民间藏品在专家眼前一一亮相,有用锦盒丝绸包裹着的陶瓷瓶,也有为了不引人注目而用不起眼的麻布袋装着的青铜鼎。
一名中年男子费了很大劲把他的3件青铜“宝贝”搬到专家面前,百般希望得到专家的肯定。只见专家掏出小圆镜对准其中一件青铜鼎的底部照了一下,摇了摇头,“你看,这个‘陈’字是简体字写法,如果是古代的青铜器,‘陈’字应该为繁体字。所以这一看就是现代仿品”。专家也安慰中年男子道:“当然,你今天拿来的藏品从做工上来说也算精致,属于不错的工艺品,好好保管它们。”在“陶瓷类”台前,一位男士拿出精心包裹好的粉彩碟,专家手捧观察后表示:“你收藏多久,这个碟子的年代就有多远。你看,古代粉彩不可能这么多颜色,而且胎体太厚了,工艺也是现代的。”
在金属类鉴定台前,市民黄先生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铲状的青色石头让专家鉴定。“这是我在百色花了几百元买来的,因为我看着它的形状酷似广西博物馆里的展品大石铲,所以就对这一类石块很感兴趣。”黄先生告诉专家,为了保护这块石头不被损坏,他还特地给它抹上了一层凡士林油。专家拿起鉴定专用的手电筒和小圆镜,前前后后把石头看了个遍,鉴定结论是“的确是史前时代的石铲,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因为石头本身有一个小缺口,不具完整性,又因为被涂抹了凡士林,所以破坏了它本身的色泽”。得到专家对自己藏品的肯定后,黄先生感到很欣慰的同时,也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市民王女士当天是有备而来,不仅带来了祖传的一对玉镯,还带来了父亲留下来的一个陶罐。在玉镯被专家鉴定为年代为近200之久的玉器后,她满心欢喜,又带着陶罐来到陶瓷类鉴定台前。两名专家捧着陶罐看了一会儿后,一致认定此物是清朝道光年间产于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嘱咐王女士拿回家妥善保管。
除了专家为市民“鉴宝”外,记者还在广西博物馆看到,当天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可谓精彩纷呈,还有工作人员向市民展示书画装裱的技艺,现场对小型新画的手工装裱步骤进行展示;在民族文物苑壮楼,少数民族技师展示刺绣、坭兴陶、打油茶等非遗工艺,为观众还原有趣的文化遗产历史现场;在民族文物苑锦屋,十几名孩子以“小匠人”的身份,体验织锦和坭兴陶的制作,通过亲眼观看、亲手触摸、亲身见证,深入接触家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