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乡食品药品监管施新政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3年以来,广西以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为契机,推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将触角延伸到基层,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最后一公里”建设,成为全国完成市县两级改革任务的9个省区之一,走在全国前列。
“半径”缩短 执法快捷
11月9日一大早,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所长杨忠明和同事拎着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执法记录仪,开始了一天的检查工作。
新州是个大镇,拥有13个行政村、4个社区,涵盖药品、医疗器械、食品流通、餐饮、生产等各个环节的2000多家管理对象,工作量占全县的70%。
“通常情况下,除了一两个人在所里负责日常业务外,其余的都会外出负责现场核查、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等工作。”杨忠明说。
平时,他们两人一组,走街串户。每到一处,杨忠明和同事们都力求把检查工作做细,并从许可管理、人员管理、场所环境、设施设备、采购储存、加工制作、清洗消毒、食品添加、检验运输等方面严格打分。
在基层抓食药安全监管,不仅得有人“跑腿”,还得有检验检测的“武器”。
11月18日,记者来到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探访。监管所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特别抢眼的是检测室内配备药品澄明度检测仪、快速检测箱、农药残留速测仪等食药安全检验设备。
“针对群众举报以及舆情监控的热点问题,执法人员可以快速到达现场进行抽检。”所长罗琬贻说,以前接到举报,从县局开车过去,赶到现场不法分子早转移了。“现在执法半径缩短,从所里直接过去,省了不少时间。”
据了解,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广西已按“一乡镇(街道)一所”要求设立了1245个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改革后的监管体系初步实现了从区到市、县、乡镇“一竿子插到底”。
巧布“眼线” 触角延伸
11月11日,是乐业县新化镇伶弄村百福屯老汉黎正拉儿子的新婚之日。
“记得把喜事告知启朋叔,让他来给婚宴把把安全关。”在镇上忙着采购的黎正拉叮嘱儿子。
他所说的启朋叔,全名黎启朋,是村里的食药安全协管员。黎启朋得知信息后,立即为其办理农村宴席食品安全申报备案。
按规定,辖区内农村集体聚餐50人以上须备案并进行现场指导。喜宴当天,监管所工作人员和黎启朋一同来到百福屯,按照监管职责对菜品购进、安全卫生等进行了现场指导。
目前全县88个行政村、社区各配备了1名食药安全协管员,通过培训后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线索、宣传食药安全知识,成为监管所的得力助手。
在农村,婚丧嫁娶、生子建房、乔迁祝寿、子女升学等,皆要置办酒席,通常以流动厨师或自行加工烹饪为主,食品卫生难以保证,无形中带来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农村红白喜事大聚餐,一直是我们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协管员之前,更多时候是监管不到,现在有了协管员,问题彻底解决了。”提及协管员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隆林食药监局局长彭晓剑深有体会。
隆林是多民族聚居区,有着多样的饮食习惯。全县16个乡镇食药监所管辖着170多个行政村和社区,仅凭几十人的执法队伍,力不从心。
“协管员生活在当地,比我们更了解情况,乡邻之间也更容易开展工作。”彭晓剑说,他们遍布在村屯,相当于监管部门伸长了触角、布好了“眼线”、增加了力量。
目前,广西各地乡村、社区均组建了食药协管员队伍,并聘请各屯有一定威望的村民担任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协助协管员开展工作。协管员与信息员相互配合,实现了食品药品监管全覆盖。
宣传到位,意识增强
在乐业县新化镇仁里村,年过花甲的谭大爷经营着一家小卖部。每隔一段时间,协管员都会到谭大爷这串串门,顺便宣传食药安全知识,久而久之,谭大爷养成了自检商品的好习惯。开门营业前,谭大爷都会对陈列销售的食用品进行检查,看有无变质、超保质期、感观异常、包装破损等情况。
“以前,村里小卖部大多无证经营,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新化镇食药监管所所长刘兆祯说。
监管所成立后,刘兆祯和同事们对全镇14个村的小卖部进行摸底、检查和宣传。遇到业主不理解时,还会与协管员一同解释,以化解抵触情绪,争取业主的理解和配合。
宣传也是监管,各乡镇“落地生根”的食药监管所,不断创新宣传形式,逐渐增强了公众食药安全意识。
“现在,老百姓碰到跟食品药品有关的事,只要感觉不对劲,都会第一时间向我们咨询。”凌云县加尤镇食药监管所所长陈重任告诉记者。
食药监管体制改革以来,在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中,广西2013年名列第五,2014年跃居第四。(记者 罗琦 通讯员 许恒)
[责任编辑: 李宸焜 ]